美国联邦航空局日前宣布启动一项调查,以确定波音公司是否对787“梦想客机”进行了必要检查以及是否有员工伪造文件。波音遭此调查并不怎么出乎外界意料,因为过去一年多来,这家公司生产的主力机型频频爆出安全事故,比如内嵌式应急门脱落、起飞时轮胎掉落、引擎空中起火等,曾以安全和工程实力著称的波音因此深陷舆论旋涡。而从更深层次讲,波音当前面临的生产和安全困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美国制造业面临的生产放缓、供应链断裂、缺乏熟练技术工人、被迫压缩成本等多重问题。
第一,波音生产状况混乱,凸显美国制造业“硬着陆”风险进一步积聚。数据显示,波音公司2024年第一季度共交付83架飞机,“不足百架”的数字使该飞机制造商经历了疫情以来最低迷的第一季度。作为对比,2023年同期交付量尚有130架。自今年1月美国阿拉斯加航空一架波音客机门塞脱落以来,这家公司的飞机产量一直在减少,工厂生产效率低下,波音公司工人日志显示,工人完成舱门框架周围受损铆钉修复工作所用时间是预估时间的50倍。
波音被誉为“美国制造业的皇冠”,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和强竞争力等特点。它的生产放缓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美国制造业正在遭遇的困境。当前美国制造业处于收缩状态,美国供应管理协会(ISM)发布的采购经理人指数过去15个月中有12个月在低位徘徊,甚至一度跌至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美国经济大幅衰退以来的最低水平。不少分析认为,美国制造业的“硬着陆”正在迫近。尽管受到油价下跌等一些因素支撑,美国制造业经济仍在一步步陷入停滞。美国主要铁路运输的集装箱总数2023年同比下降10%以上,表明制造业需求疲软;能源使用量等其他一些重要指标下降,也表明美国制造业经济已落入周期性衰退之中。
第二,波音深受供应链断裂之苦,折射美国无法平衡所谓“供应链安全弹性”与经济效率之间关系。波音生产混乱以及事故频发还源于它遇到越来越多的零部件短缺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要归因于美国出于地缘政治考量扰乱产业链供应链的种种操作。最新一个例子就是波音787客机因热交换器供应不足、客舱座椅短缺等问题而延迟交付。因为美国对俄施加严厉制裁,波音787客机的热交换器供应商在俄乌冲突爆发后不久就停止了在俄业务,将生产转移至美国和英国。但现在随着波音试图增加787客机产量,转至美英的新生产线却无法供应足够的热交换器。关键零部件缺乏使生产被迫放缓,进而削弱波音本已紧张的现金流。
过去美国制造企业在全球投资和采购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是成本、效率等,美国“离岸外包”通常意味着更便宜、更快、更灵活、更有效。但在当下地缘政治不确定性上升的背景下,美国政府开始要求美企考虑和适应所谓“不可预见的系统性冲击”。美国主要大型制造企业往往被认为具备高度专业化、系统化的生产组织能力,但它们不可能在机械、电子、化学、软件等所有环节的产品供应上实现“自给自足”,而必须依赖产业链供应链上的其他实体。在美国政府加大“脱钩断链”鼓噪的情况下,美国不少大型甚至中小型制造企业都在面临供应链层面的危机,美国本土化制造商网络集群因此面临更大挑战。
第三,波音的熟练劳动力短缺,暴露美国制造业技术发展与熟练工人供应不匹配的问题。随着疫情过后旅游业渐次复苏,市场上的新飞机需求激增。包括波音在内的飞机制造商们需要新雇大量员工以稳步提高产量。但先进制造业需要的工人及其技能类型都在不断提升,要求工人具有新的多学科能力,甚至需要兼具机械、电子以及软件等方面知识与技能,技术门槛明显更高。加之疫情后美国劳动力市场一直处于紧张状态,导致波音公司的高技术招工目标难以完成。
当前的情况是,美国制造业技术发展的速度大大超过劳动力技能进步的速度。技术一方面在大规模替代劳动力,另一方面也仍需要能够适应生产流程快速优化演进的高技能工人。但美国国内缺乏行之有效的工人培训体系,目前有据可查的50个联邦职业培训项目,不少都是内容相互重叠,运作不够透明,政府支持的培训与随后的就业需求联系并不紧密。美国官方近几年来推动重启的“学徒计划”实际效果也很有限,因为员工流动性大等因素,美国制造业企业提供工人培训的动力不足,很少有企业认为该措施真能帮助填补自身职位空缺。
为了压缩成本和缓解种种难题,波音公司试图将技术密集度较低的生产环节部分转至成本更低的地区。比如波音的组装车间过去主要在华盛顿州,现在则选择在劳动力与地价都更便宜的南卡罗来纳州建立新组装流水线。但在美国国内迁移生产线,还是无法真正解决成本上升、劳动力短缺、零部件断供、生产能力受限等诸多麻烦。波音继续深陷生产混乱和事故频发的困境,也成为“美国制造”在泥沼中越陷越深的缩影。
(来源: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