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至县在当今的行政区划上隶属于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位于关中平原腹地,南依秦岭,北濒渭水,物产丰饶,人杰地灵,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西安市的文化大县和生态宜居之县。周至县在唐代时称作“盩厔”,是大唐国都长安城的京畿之地。正因为如此,唐代两位著名诗人不但都与周至县结缘,而且还担任过周至县的要职。
大诗人杜甫于公元770年去世。两年以后,另一位大诗人白居易(772年—846年)诞生了。公元806年,白居易考中进士,做的第一任官就是周至县尉。县尉,与县丞同为县令佐官,掌治安捕盗之事,大约相当于现在的公安局局长。
他时年35岁,未婚,属于一个大龄剩男。
白居易年少的时候与民女湘灵相恋,但因门不当户不对,遭母亲拆散。据说白居易因为与初恋情人湘灵不能结合,于是抗拒母命,拒不结婚,于是就成了35岁的唐代超级大龄剩男。他当时的心情可以从一首并不出名的小诗《戏题新栽蔷薇》中窥见一斑:
移根易地莫憔悴,
野外庭前一种春。
少府无妻春寂寞,
花开将尔当夫人。
这首诗大致是说,白居易来到周至县后,为了排遣寂寞,寄情山水与花草,他从山里面挖了一株野蔷薇,移栽在自己的庭院里,然后小心养护,就像爱护自己的夫人一样。
就在这一年,白居易结识了周至大户人家杨家之女杨氏,他一边和杨氏谈恋爱,一边仍然寄情山水写诗抒情。
这年十月,白居易和好友陈鸿、王质夫同游周至县城之南、秦岭北麓的仙游寺。他们谈及五十多年前发生的马嵬兵变以及唐明皇(李隆基)和杨贵妃的故事,不由得感慨万千。这时候,王质夫对白居易说,“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何如?”意思是说李杨的爱情故事,如果遇不到大手笔写出来,恐怕就会失传,因此他鼓励白居易用诗歌写出这个故事。白居易当仁不让,略加思索,提笔一气呵成,《长恨歌》这首千古绝唱就这样诞生了。
可以说《长恨歌》虽然是写李杨的爱情悲剧,但大诗人白居易把自己的爱情体验投射进去了,于是这首诗写得缠绵悱恻,风情摇曳,而又凄婉动人,极富于浪漫色彩,几乎成了对人世间真爱的颂歌,所以才是那样的打动人心,成了不朽的杰作。
42年以后,也就是公元848年(当时大诗人白居易已于两年前去世),另一位大诗人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来到了周至县,也任周至县县尉,时年36岁。
李商隐资质风流,才华横溢,但他命运不济,曾深陷“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屡屡受到排挤和打击,一直郁郁不得志。
这位忧郁的大诗人来到周至后,周山至水的秀丽风光并没有排遣掉他的伤感和忧郁。但李商隐在周至做县尉的时候,非常仰慕他的前任——大诗人白居易。他慕名也曾游历过仙游寺,触景生情,写下了那首最有名的《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首诗,抒写一种痛苦、失望而又缠绵、执着的情感,一改李商隐诗歌艰深晦涩之弊,语言浅白通俗,极富于象征意味。而且从创作手法和艺术成就来看,这首诗对仗工稳,想象丰富,意境深邃,深情绵邈,不仅是李商隐所有《无题》诗中的桂冠之作,而且也是诗歌史上所有《无题》诗中的压卷之作,经常被后世文人津津乐道。因此,这首诗也可以称作一首千古绝唱。
可巧的是,无论是大诗人白居易,还是李商隐,在周至县做的官都是县尉,在周至县待的时间都是一年,也都是三十五六岁的时候来到周至县做官,也都留下了中国诗歌史上的千古绝唱。
秦岭北麓周山至水的周至县钟灵毓秀,历史文化厚重,春秋战国时期,圣哲老子在这里写下了传世经典《道德经》;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岑参、李商隐等都在这里写下了千古绝唱;宋代的大文豪苏轼多次在这里题咏,留下了许多隽永的诗篇;明末清初的大儒李二曲在这里传承关学思想……而当代,这里更是诞生了《圣哲老子》《大儒张载》等许多名著。
因此,是不是可以说,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周至县是诞生千古绝唱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