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汉中:宜居宜游山水秀物产丰富底蕴厚

2024-05-24 16:12:20 作者:李志东

宁强县玉皇观茶园

宁强县羌绣非遗作坊

汉中藤编技艺手工制作现场

汉中医用旋转刃具生产科技企业加工厂

南郑区红寺坝水库

汉中地处陕甘川渝交汇点,其北依秦岭、南屏巴山,山光秀丽,水系丰富,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近年来,汉中坚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以“努力建设环境优美、绿色低碳、宜居宜游的生态城市”的美好蓝图为奋斗目标,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传承、特色产业发展等各项事业迈上新台阶。

5月15日-17日,陕西日报社“高质量发展看汉中”全媒体调研采访行动走进汉中,深入各县区的山川沟壑、田间地头、园区工厂,实地采访了生态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传承、特色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的典型经验与优秀成果。

■统筹推进秦巴生态治理,守护青山绿水

汉江是长江的最大支流,发源于宁强县汉源街道办汉水源村箭竹岭水池垭,汉水源村也因此而得名。

5月17日,全媒体调研采访行动走进汉中宁强县汉水源村,了解汉水源头的生态保护情况。漫步在村里,四面环山,层林尽绿,周遭环境,整洁幽静,流淌小溪,清澈见底,整个村庄一幅蓝天白云、水清岸绿的生态画卷。

汉水源村山清水秀离不开村民们的守护,今年52岁的张继荣,作为志愿者和护林员,十五年如一日,他每天早上6点就起来在村子里“巡逻”,一边捡拾着垃圾,一边检验着水质。

“垃圾越来越少了,水更清了,空气也更清新了。村里也在政府的支持下,发展起了生态旅游,让村民们吃上了‘生态饭’。”张继荣说。

源头活水,环境要美。近年来,汉中市宁强县紧扣汉江源头水源地保护的区域水功能定位,严格遵循“保护优先、科学开发、因势利导”原则,扎实推进汉江源头治理与保护工作,使得汉江源头原始生态资源保存完好,动植物资源丰富、物种繁多。同时,该县采取以工程建设补防洪短板、以生态治理护源头水质的柔性治水方式,系统性治理汉江源头,先后实施汉江源头生态保育项目、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项目、玉带河生态护岸治理等项目,大力开展河道治理、堤防修筑、污水管网改造、绿化河岸等工程设施建设。栽植700余亩水生植物,形成人工湿地20余亩,增强了水源涵养能力,水生态系统形成良性循环,河流面貌得到显著提升。

秦巴生态是“国之大者”。近年来,汉中市扛紧扛牢秦巴生态保护责任,坚持标本兼治,统筹推进秦巴生态保护和修复治理,不断推动秦巴生态环境持续向好。通过深入推进林(山)长制、河湖长制,设立市县镇村四级林(山)长4297名、河湖长2573名、护渔员967名、秦岭网格员708名,构建起网格化、区域化巡查监管体系,切实把发现问题、纠违治乱解决在基层。大力开展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工作,截至2023年,全市有7个县区(西乡县、留坝县、宁强县、城固县、镇巴县、南郑区、佛坪县)被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3个县(留坝县、佛坪县、宁强县)被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数量全省第一。

■健全非遗文化保护体系,焕发创新活力

5月15日,全媒体调研采访行动走进汉中南郑区黄官镇,在“汉中藤编”传承单位、藤编产业龙头企业陕西良顺匠心实业有限公司,藤编工匠们仅用一双手,将一根根藤条细致而巧妙地缠绕在藤椅骨架上,制作成精美的产品。

“我们这些工匠都是来自村里及周边乡镇的劳动人,在厂员工78人。直接带动黄官镇、红庙镇等周边几个镇包括脱贫户和监测对象3000多人从事手工编织类产业的生产发展。”陕西良顺匠心实业有限公司创始人、汉中藤编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陈良顺介绍说。

“汉中藤编”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为了弘扬和发展汉中藤编技艺,以及棕编、扇编等省级、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良顺匠心公司按照“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电商”的发展模式,从原材料的种植到手工生产加工,再到线上线下销售,实现了农户全覆盖、共参与的产业模式,形成了健全完善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产业链。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汉中市南郑区藤编的年产量达到34万余件,特色产品远销欧洲等地,藤编产业年均销售额达7000万元。

发展非遗文化就是最好的保护。近年来,汉中市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方针,深入实施以健全保护体系、促进活态传承、扩大传播覆盖、壮大传承队伍、厚植文化生态为重点的非遗保护传承发展工程,非遗传承焕发活力,非遗融入大局、服务发展、惠益民生的独特价值和积极作用不断凸显。特别针对藤编、羌绣等存续状况较好、具有市场潜力的优势项目加强生产性保护,支持其通过生产经营发展传承群体,激发手工艺人的创新创造活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

宁强县是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为了将羌族刺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创新性地传承与传播,该县建立了羌文化“三园”。其中,羌绣文化产业园区集中了羌绣文化产品加工销售、研学教育、民俗体验、培训交流、展览收藏等功能,是集中展示宣传羌绣产品、传承羌族文化、开展技艺研学的新基地、新平台和新窗口。

“目前,产业园已带动1500余名农村留守妇女实现居家灵活就业,年人均收入超过2万元。”产业园羌绣负责人顾华介绍说。近年来,园区充分发挥产业带动的催化剂效应,通过推广“公司+学校+基地+合作社+绣娘”的模式,在全县建立传习基地、社区工厂等10多个。并与中央民族大学、北京服装学院等6所高校合作建立了科研工作站,建设了中央民族大学羌绣研发基地。

如今,羌绣产业已成为宁强县的重要经济支柱,羌绣品种从18个发展到300多个,远销美、日、韩等6个国家和16个省市地区,年产值达2000余万元,并带动了纺织、旅游、手工艺品等相关产业链的发展。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助推乡村振兴

5月16日,全媒体调研采访行动走进汉中略阳县,深入了解了天麻栽培、精深加工等产业发展情况。在陕西悦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天麻加工基地里,工人们正忙着天麻立体栽培和种子培育。

“这几年,我们通过村企共建、群众参与,由企业投资,村集体经济入股,建设了智能化天麻种植基地,发展起立体化天麻栽培,初步形成了育种、生产、初加工、销售为一体的食药产业链,天麻产业真正实现了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陕西悦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莉芳介绍说,新建的智能化设施大棚实现年繁育天麻优质高产零代种60000公斤以上。

略阳天麻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天麻产业已成为当地乡村振兴富民增收主导产业。目前,略阳县正在大力建设现代中药产业示范园,打造集创新孵化、研发科普、产品展示、研讨交流、大数据交易平台于一体的全国天麻研发交易中心。项目建成后,将成为西北最大的以天麻为主的中药材交易加工、仓储物流、信息服务、会展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性中药材交易市场,预计可实现年产值8亿元。

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丰富物种。近年来,汉中市围绕“开发秦巴药库,打造汉方药都”,加快推进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持续扩大建强以“汉八味”为代表的道地中药材规范化、标准化基地建设,成功引进修正药业、扬子江药业、中国健康、同仁堂等大型药企来汉投资,累计建成21个“定制药园”,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34.06万亩,产量29.37万吨,中药产业呈现强劲发展态势。

汉中也是中国江北茶区北缘最大的绿茶生产基地和汉茶文化发祥地之一。近年来,为推动茶叶高质量发展,汉中市出台《汉中市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以“链长制”推进茶产业发展,建设68万亩标准化茶园,打造83个“生态茶园”,全市茶叶总产量达5.86万吨。开发利用汉中蜜黄、花果香红茶、汉中白茶、桂花红茶等夏秋茶新品产量近420吨。全市形成了以绿茶、红茶为主导,黄茶、白茶、黑茶为补充的“五色汉茶”和系列汉茶衍生品的发展格局。

此外,为做足做活“土特产”文章,汉中市立足全市农业的基点和实际,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品牌农业、设施农业、智慧农业、观光农业,推进以香菇、木耳为主的代料食用菌扩规提效,大力发展双孢菇、羊肚菌、赤松茸等高端特色菌类种植,2023年袋料食用菌栽培规模达到2.7亿袋以上,地栽食用菌(羊肚菌、赤松茸)超过4.5万亩,食用菌产量达9.69万吨。大力推进果业高质高效示范园建设,全面推广柑橘、猕猴桃高效栽培技术,积极发展葡萄、蓝莓、樱桃多元高效水果,2023年水果产量达74.27万吨。积极推广宁强大安无土雾化栽培、留坝青岗坪机器人种植、城固龙头稻渔智慧化三大模式,打造54个“五个农业”示范园区经营企业,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汉中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径。

来源:榆林发布客户端

责任编辑:樊锐祥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