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之间的经贸合作日益紧密。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中国的产品和技术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关键的推动作用。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从“中国产品”到“中国品牌”,都将与共建“一带一路”一道行稳致远。
历史上,丝绸、陶瓷和茶叶等中国制造的产品曾引领世界风尚。如今,高铁、移动支付、电子商务和新能源汽车充分展示了中国制造在科技创新和应用方面的成就,也得到了全球消费者的认可。“中国制造”之所以越来越得到“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信任,至少包括以下几个原因。
其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实施,为中国与共建国家提供了更多的合作机会和平台。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建立了多种合作机制。这些机制包括关税减免、投资保护、贸易便利化等措施,为中国制造的产品进入这些国家市场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同时,通过共建产业园区、技术转移和合作研发等方式,中国与这些国家在产业链和价值链上的合作也在不断深化,进一步夯实了互信和互利共赢的基础。
其二,中国过去四十多年来积累的基建经验,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奠定了基础。中国帮助“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进行了大量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其中包括雅万高铁、蒙内铁路等标志性项目,这不仅提升了共建国家的交通便利性,也为中国制造的产品进入这些市场创造了更好的条件,更充分证明了中国有能力将发展成果惠及更多国家和地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特别是中国在推动共建“一带一路”中注重因地制宜,与当地的实际需求相结合,增强了中国制造产品在当地的信任度。
其三,中国制造业的技术水平近年来迅速提升。中国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性能。许多中国制造的产品甚至在部分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这些高质量的产品赢得了“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消费者和企业的认可和信任。
其四,中国制造的品牌形象在不断提升。许多中国企业通过国际化的市场推广策略和优质的售后服务,赢得了“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消费者的信赖。通过参与国际展会、举办产品推介会等方式,中国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提升了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其五,共建“一带一路”不仅是经济合作的桥梁,也是文化交流的平台。通过文化交流项目、教育合作和旅游交流等活动,中国与共建国家之间的民间互动和相互了解不断深化,促进了民心相通,为中国制造的产品在共建国家的接受度和认可度提升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制造”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是面对更加广阔的市场和多元化的消费需求,“中国制造”需要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过去,“中国制造”以低成本、大规模生产为主要竞争优势,但在当前全球经济环境下,“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消费者对产品的品质和功能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中国制造”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二是在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一些国家对进口商品的安全标准和技术细节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国制造”可能面临更多的贸易壁垒和技术性障碍,需要加强与国际标准的对接和认证工作,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三是虽然中国在智能制造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在全面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方面仍有提升空间。中国企业仍需努力加大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数字化方向发展,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四是全球供应链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加,对中国制造业供应链的韧性和灵活性提出更高要求。中国企业需通过多元化供应链布局,减少对单一市场和资源的依赖,提升供应链风险管理能力,同时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加强全球化布局,提升中国制造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五是虽然中国制造的产品在性价比方面具有优势,但在某些国家市场上,品牌形象仍需进一步提升。未来中国企业需加强质量控制体系,提升产品精细化和可靠性,同时加大品牌建设力度,增强“中国制造”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我们相信,在未来,通过共建“一带一路”的深入实施,中国企业将能更好地适应全球化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变化,推动共建国家经济发展,为共建国家民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提升“中国制造”的国际影响力,为全球经济合作注入新活力,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更多机遇。(作者分别系海南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名誉院长)
来源:中国贸易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