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汉中高质量发展一线见闻

2024-05-31 15:32:37 作者:乔建虎 师念 段承甫

初夏的天汉湿地公园里,生机勃勃,绿荫环绕,人们在栈道上闲庭信步,尽享惬意时光;汉中市博物馆里,石门十三品令无数书法爱好者叹为观止;兴汉胜境景区里,雄伟壮观的汉文化建筑让游客一秒穿越到大汉王朝……5月15日至17日,陕西日报社“高质量发展看汉中”全媒体行动调研采访活动走进汉台、西乡、洋县、略阳、宁强等县区,了解汉中深厚的历史文化,以及文旅融合、非遗发展、特色产业等情况。三天的时间,大家无不被这里的自然风光打动,被历史人文所感染,被创新发展所激励。

近年来,汉中依靠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生态资源,多措并举发展特色产业和旅游业。2023年汉中接待游客、实现旅游收入同比上年度分别增长77%、136%,荣获“文旅融合最佳全域旅游城市”称号。

1 品历史厚重

汉江两岸星罗棋布的石器时代遗址、湑水河畔商代精美绝伦的青铜器、汉家肇始风云际会的诸多史迹……走进汉中,到处都可以感受到汉文化厚重的历史。

站在兴汉胜境,回望历史,汉王刘邦驻跸汉台,举雄才,出奇兵,以此为发祥地建立西汉王朝,汉水、汉中、汉族、汉文化的称谓便因此一脉相承;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曹魏,在这里开府理事……独特的地理位置让汉台在多个朝代历史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留下了许多闻名遐迩的历史典故。

走进汉中市博物馆,厚重气息扑面而来。“‘汉魏石门十三品’是古汉台博物馆的精华所在,它们属于国内外久负盛名的汉魏摩崖刻石,被誉为‘国之瑰宝’‘书法宝库’。这批摩崖刻石的文字内容对研究我国交通、水利、科技、书法艺术的发展,尤其是研究汉隶演变具有重大意义。它弥补了史书的缺漏,校正了史书的讹传,是一部重要的石刻文献……”讲解员介绍。

汉中市博物馆古汉台馆区位于古汉台遗址,由自南向北的三个院落组成,设有石门十三品、褒斜古栈道、汉中历史文化等专题陈列。古汉台坐北朝南,是人工夯土建成的具有典型秦汉宫廷风格的建筑。博物馆是依托著名的“西汉三遗址”之古汉台、拜将坛、饮马池建成的组团群落式市级博物馆。馆中现藏文物5220件,其中一级文物45件。

“我们面前的这一座高台,就是汉王刘邦的宫廷遗址——古汉台。”汉中市博物馆讲解员介绍,古汉台是刘邦被西楚霸王项羽封为汉王时在汉中的行宫,又名七星台。古汉台最高处为望江楼,望江楼曾是汉中最高的建筑,采用攒尖顶、庑殿顶、歇山顶等形制,集南北建筑风格于一体,是汉中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地标性建筑。

值得一提的是,该博物馆里“石门十三品”陈列室展陈着“镇馆之宝”——“石门十三品”,由《石门颂》《衮雪》《山河堰落成记》等十三块大型摩崖石刻组成,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凿迁的一级文物,被誉为“国之瑰宝”。“石门十三品”是研究汉隶的重要实物,在中外书法界和金石学界享有极高的声誉。

在博物馆的褒斜古栈道陈列室分三个单元,介绍了栈道的路线、形制和沿途的基础设施,展示了秦蜀古道的悠久历史;汉中历史文化展,分四个单元介绍了汉中史前、商周、两汉、三国时期的历史文化和汉中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了解,2023年,汉中市博物馆接待游客75.9万人次,是2022年的6倍多。面对越来越旺盛的参观需求,博物馆也变得越来越“智慧”。

汉中市文旅局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汉中市将加强遗产保护,提升活化利用水平,一体推进文物保护、文化传承、文旅融合、产业发展,发挥好博物馆保护、传承、研究、展示人类文明的重要作用,加强藤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2 看生态之美

初夏清晨,漫步在汉中市天汉湿地公园,望着奔流不息的汉江如玉带般穿城而过,听着阵阵鸟鸣,整座城市在晨曦中灵动了起来。

清风徐徐,芳草茵茵,人在景中,景在城中。

这赏心悦目的背后,饱含着汉中生态文明建设的努力与付出。作为镶嵌在秦巴汉水间的历史文化名城,汉中市将建设生态城市确立为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统筹推进生态保护、减污降碳、绿色发展,努力建设环境优美、绿色低碳、宜居宜游的生态城市,走出一条绿水青山“高颜值”与经济发展“高质量”相得益彰的发展之路。

“不用远行,家门口就是风景。”这是汉中市民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头禅。

在天汉湿地公园的景观步道上,市民游客三五成群,或安静散步,或慢跑健身,在花红柳绿间享受着水天一色之美。

公园廊道上,一些音乐爱好者吹拉弹唱,一些市民舞剑弄拳,还有一些手持“长枪短炮”的摄影爱好者抓拍飞鸟。

天汉湿地公园东起汉江桥闸,西至沙沿沟口,是一处集汉江度汛、生态修复、休闲观光多功能于一体的水利景区,生态湿地和岛屿面积达1.5平方公里。

“在湿地公园建设过程中,我们依托江滩的天然形态,实施生态岛屿修复,保留枫树、杨树等汉江河道原生态植物,打造了200多座生态岛屿,其中30多座通过步道连接,供游人赏景,其余的就化作鸟的天堂,真正做到了生态公园建设要顺应自然。”汉中市一江两岸开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郭军介绍。

30多种鱼类、90多种鸟类在天汉湿地公园繁衍生息,300余种植物在此茁壮生长,这正是对汉中美丽山川最好的“嘉奖”。

“打造湿地公园时,我们通过‘柔性治水’和‘海绵城市’的工程实践,建立了良好的生态系统。降水和地表径流经过层层截流、过滤和净化后流入汉江。”郭军说。

近年来,汉江汉中段水质持续保持优良,出境水质常年稳定达到Ⅱ类,不仅确保了“一泓清水永续北上”,也让群众切实感受到水清岸绿、景美堤畅的汉江福祉。

行走在西乡县骆家坝镇,抬眼望去,白云相逐觉峰浮,朱鹭翩然碧涧幽。匿藏于米仓山北麓、牧马河源头的骆家坝古镇群山环抱绿水相迎,总是笼罩着一层薄雾,仿佛是一个顾盼生辉的美丽女子,翘首期盼揭开她神秘的面纱……

漫步于青石板铺就的街道,眼前是古色古香的建筑,脚下是蜿蜒流淌的河水,沿着古街漫步,欣赏着那些历经沧桑却依然屹立的古老建筑,感受着历史与现代的交融。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如今在汉中,留坝、西乡、洋县、佛坪等一个个嵌在“秦巴绿芯”的小城越来越被全国游客所熟知、向往。古镇村落型、田园风光型、民宿度假型……风格各异的农旅融合、文旅融合模式勾勒出汉中市“宜居宜游”生态城市的新图景。

3 观产业兴盛

“村前米粮川、村后花果山、村内大花园”是洋县纸坊街草坝村的真实写照。

走进村子,处处绿树成荫,道路干净整洁,农家庭院鲜花绽放,特别是一幅幅极具创意的手绘墙,融入了农耕文化、文明新风等文化元素,让人眼前一亮,心旷神怡,给人一种“景在村中留 人在画中游”的美好感觉。

这一切的变化都源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因洋县发现朱鹮。据了解,当时洋县因发现7只“东方宝石”(野生朱鹮)而震惊全球。后国家把位于洋县县城以北3.5公里处的草坝村确定为朱鹮保护核心区,全面限制使用农药、化肥。

面对困境,当时村“两委”班子走出了一条既能保护好朱鹮,又能实现村美民富的绿色有机发展之路。

2009年,朱鹮湖果业合作社顺势而出。2015年,草坝村有机稻米产品获得欧盟认证。目前,“朱鹮湖”牌有机产品已经远销北、上、广等20多个城市,“朱鹮湖”商标也荣获陕西省著名商标。2023年,草坝村集体经济达到24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万元。全村认证有机梨果3800亩,有机稻米、油菜基地6050亩。13类农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年收益达6000万元以上。村上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中国现代农业与乡村振兴研究示范基地,成为远近闻名的“明星村”。

因产业而富,因产业而兴的又何止是洋县纸坊街草坝村。近年来,汉中市围绕“3+4+N”农业产业,大力发展“五个农业”,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做足做活“土特产”文章。茶叶、猕猴桃、生猪、蔬菜进入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汉中仙毫”被七部委命名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洋县和留坝县被国家八部委批准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洋县成功创建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留坝县入选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6个镇成功创建国家农业产业强镇,22镇村入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6个村被命名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来到西乡县峡口镇江塝茗园,一片片翠绿的茶树好像一条条绿色的丝带,漫山遍野缠绕着跌宕起伏的群山,极目远眺,远山含黛,仿佛置身于碧波荡漾的绿色海洋……漫步山涧,清新的空气里夹杂着淡淡的茶香,让人心旷神怡。

西乡县是我省产茶大县,茶产业历史悠久,素有“中国著名茶乡”“中国最美茶乡”之称。悠久的历史文化、优良的茶叶品质、优美的生态环境,为发展茶产业打下了良好基础。西乡县按照“稳规模、强基础、提质量、树品牌、延链条、抓融合、惠茶农”发展思路,大力推进“茶叶+N”全产业链发展,将茶叶有机融入文化、科技、旅游、市场、投资等要素,坚持做优茶品质、做强茶品牌,不断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西乡县茶园面积36万亩,共有茶企315家,种茶农户7万户27万余人,户均年茶叶收入1.5万元以上。”西乡茶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胡升旭说,该县已累计培育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8家、市级龙头企业12家。今年干毛茶产量预计可达1.85万吨,产值超29亿元。

江塝茗园负责人说,目前园内共有茶叶加工企业50家,能生产中国六大茶系品牌中的四种,每年的采摘时间从3月一直可以延续到9月,大大延伸了产业链,外贸茶远销中亚北非等地。“采取‘企业+村集体+农户’利益联结模式,带动1.2万名群众通过土地流转、鲜叶销售、入园务工、入企上班、入股分红等五种方式,茶农人均茶叶收益1.1万元,占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真正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江塝茗园负责人表示。

青山隐隐,汉水悠悠。一座宜居宜业宜游宜乐的绿色生态之城、活力幸福之城,正在新的历史起点谱写着更加亮眼的绿色发展答卷。

来源:我是延安客户端

责任编辑:樊锐祥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