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5月末,存续理财产品规模持续增长,突破29万亿元。
与此同时,受存款降息、债券利率下调等因素影响,银行理财新发产品“吸金”能力减弱,现金、存款、债券等传统主力配置资产的持仓占比出现下降,混合类产品增势凸显。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在利率下行、优质资产缺乏的环境下,理财公司越来越难以满足投资者收益率高、风险性小的需求,如何优化配置策略以吸引投资者,同时确保收益和风险的平衡,正在成为理财机构业务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也要有正确的认识,在安全稳健基础上进行多元化的资产组合管理,以对冲利率波动风险。
存款回流理财
5月以来,理财产品规模进一步回升。普益标准数据显示,截至5月27日,存续理财产品规模增至29.03万亿元。
惠誉评级亚太区金融机构评级董事徐雯超表示,在当前低利率环境下,尤其是受到近期禁止存款手工补息的影响,理财收益率较存款的比较优势显现,存款回流理财,使得理财规模持续增加。其中,最小持有期类型产品增幅扩大。
值得一提的是,最小持有期类型产品增幅扩大。国信证券研报指出,从不同期限类型的理财产品存续规模来看,5月20日—26日期间,1个月以内的理财产品存续规模环比上升1.41%。华西证券(002926.SZ)也在研报中指出,日开型产品受现金管理类产品影响,规模同样转降,其余类型产品均维持增长,最小持有期型产品增幅最大,环比增长1104亿元至 6.0万亿元。
市场分析认为,最小持有期产品增势凸显,或与产品收益表现有关。华宝证券研报显示,今年以来,流动性较高的现金管理类、非现日开型理财、1个月以内期限的开放式理财产品收益均呈下降趋势。相对而言,1个月以内期限的开放式理财产品收益表现较好。截至5月19日,1个月以内期限的开放式理财产品近1月年化收益为2.59%。
从产品类型来看,现金管理类产品规模收缩明显。华西证券在研报中指出,5月以来现金管理类产品规模增幅逐步收窄直至缩减,5月20日—24日较前一周下降762亿元至8.4万亿元(5月前两周规模环比变动依次为增长405亿元、增长72亿元),而固收+及纯固收类产品存续规模则维持正增长。
相比现金管理类产品,混合类产品规模大幅增长。国信证券研报指出,5月20日—26日,理财子产品规模环比增长1132亿元,主要源于固定收益类混合类产品规模增长,现金管理类、权益类产品规模下降。
理财产品资产配置的结构变化,是影响新发理财产品向混合类倾斜的重要因素。此前,随着理财产品的净值化转型,现金及存款类资产一度成为银行理财产品配置的首选。
普益标准数据显示,在2024年一季度新发理财产品持仓中,“现金及银行存款”类资产的持仓占比为84.80%,较2023年四季度提高了2.66个百分点;“债券”类资产的持仓占比为1.57%,较上季度下降了1.3个百分点;“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的持仓占比为0.06%,较上季度下降了1.25个百分点。
普益标准研究员李振宇指出,整体来看,在2024年一季度,新发理财产品更加偏好“现金及银行存款”类资产,对“债券”类资产和“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的偏好下降。
李振宇进一步强调,2023年12月以来,各长短期国债到期收益率持续下行,债券价格上升,新发理财产品进行债券类资产配置的成本提高。虽然今年以来各大银行多次调整存款利率,对理财产品持仓中“现金及银行存款”类资产的收益形成压力,但由于理财相较于股票、基金等产品对风险敏感性更高,且今年一季度股市先降后升、震荡较大,各机构在理财产品的资配设计上仍偏好“现金及银行存款”资产,同时进一步减少“非标”类资产的配置,进一步强化理财产品的“稳健性”特征。
不过,进入二季度以来,存款利率持续下调,叠加禁止“手工补息”政策等因素影响,新发理财产品中对“现金及银行存款”资产配置的占比正在逐步下降。在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师艾亚文看来,当前银行在理财资产配置中更多倾向于存款、债券等固收类产品,随着存款利率下降、银行大额存单停售,一些银行理财的资产配置中现金和银行存款占比正在稳步下降,发行的混合类产品有增加趋势。
增强多元化配置
实际上,不仅现金、存款类资产配置占比下降,近来银行理财对债券类资产的配置也在呈现下降趋势。
根据中泰证券研报,2022年四季度“理财赎回潮”后,理财产品投资资产总规模有较大幅度回落,到2023年四季度规模有所回升,但2024年一季度已披露的债券类资产规模降至23661.81亿元,环比减少7.36%。
中金公司在最新研报中也指出,从非金融信用债净买卖数据来看,5月20日—25日理财净买入规模为123亿元。
在徐雯超看来,在配置方面,理财产品受到债券供需矛盾、配置高息存款受限等因素影响,机构持续面临如何在风险与收益之间做好平衡,以有效满足投资者的挑战。
艾亚文也指出,当前理财公司受到银行停售大额存单、国债发行规模小等影响,存在存款、债券等固收类资产紧缺问题。同时,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不断降低,而存款利率下降、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下调,理财公司越来越难以满足投资者收益率高、风险性小的需求问题。
为了稳定或提高理财产品收益率,一些银行理财综合考虑收益和风险性,也在进一步优化资金投资结构,加强配置策略的灵活性和创新性。
艾亚文表示,作为理财公司,需要加强对市场的研究,灵活调整资产配置和投资策略,通过资产配置的多样性来降低产品波动率,综合运用多种投资工具来进行风险对冲。比如配置中长期限债券、部分配置权益类资产等,并考虑跨境、跨行业性的产品。
在利率下行、优质资产稀缺的环境下,投资者也需要适时调整配置策略。李振宇认为,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讲,随着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的普遍下调,个人投资者可能需要适当调低对新购理财产品收益率的期望值。同时,鉴于理财产品的资产配置转向保守,个人投资者可能需要重新评估自己的资产配置策略,注意分散风险。
徐雯超则指出,在当前形势下,投资者一方面仍然保持较低的风险偏好,另一方面也有资产增值、跑赢通胀的需求。“理财产品作为投资者资产配置的手段之一,但不是唯一手段。在留存一部分现金的基础上,投资人也应更多样化地拓展股票、基金等其他品类的投资标的。结合自身的风险容忍程度,投资者对资产组合管理的诉求将进一步增加。”
李振宇也强调,投资者可能需要采用更加复杂多样的策略,比如增加另类投资、跨境投资、衍生品等,以挖掘潜在的投资机会。在配置策略上,投资者可以关注长期债券和黄金等资产的配置。“尤其在货币政策宽松环境下,长期债券可能提供稳定的收益来源,特别国债的发行有助于缓解债市‘资产荒’,为投资者提供更多选择。”李振宇表示。
从市场表现来看,近来理财机构及投资者对超长期特别国债的配置意愿强烈。普益标准研究员张璟晗指出,超长期特别国债作为风险较低的固定收益类资产,可以满足保守型个人投资者追求稳健回报的需求,在降息政策的影响下,个人投资者可能会将部分资金用于购买超长期国债,以锁定长期收益,规划未来现金流。
张璟晗表示,超长期国债的发行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债券供给,增加了理财产品的固收类资产配置选择。其属于市场中配置需求旺盛的优质资产,配置超长期国债有助于机构补足长期限安全资产。
产品创设方面,张璟晗进一步指出,目前1年以上期限封闭式产品发行数量有所减少,超长期国债为丰富长期限理财产品的底层资产配置提供了选择,有助于理财机构设计长期限产品。此外,目前部分投资者较为青睐低波理财产品,超长期特别国债的风险水平相对较低,可以为理财机构低波产品的底层配置提供较佳选择。
来源:中国经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