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长城人寿在公开市场增持秦港股份200万股,持股比例由4.97%上升到5.21%,构成举牌。而同在5月,其还举牌了江南水务和城发环境,备受市场关注。这意味着长城人寿自2024年以来已经4次举牌上市公司。而同一时期,险企举牌总共才5次。
年内保险业5起举牌,长城人寿独占4次
根据《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信息披露准则第3号:举牌上市公司股票》,险资举牌指的是保险公司持有或者与其关联方及一致行动人共同持有一家上市公司已发行股份的5%,以及之后每增持达到5%时,保险公司需按相关法律规定在3日内通知该上市公司并予以公告的行为。
联交所最新权益披露资料显示,5月31日,秦港股份获长城人寿在市场内以每股均价1.7902港元增持200万股,涉资约358.04万港元。增持后,长城人寿最新持股数目为4324.2万股,持股比例由4.97%上升至5.21%,构成举牌。
秦港股份的主要业务是为客户提供高度一体化的综合港口服务,包括装卸、堆存、仓储、运输及物流服务。经营货种主要包括煤炭、金属矿石、油品及液体化工、集装箱、杂货及其他货品。
值得注意的是,这已经是长城人寿今年的第4次举牌了。年内保险业目前一共举牌5次,仅5月长城人寿就成功举牌了3次。
今年险企的第一次举牌是紫金财险通过协议转让买入华光环能A股并共计持有华光环能A股4719.47万股,占该上市公司A股股本的5.0012%,构成举牌。
长城人寿第一次举牌是在1月份,成功举牌了无锡银行。1月11日,无锡银行发布公告称,2023年12月29日至2024年1月9日期间,长城人寿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系统在二级市场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增持该行股份999.9925万股,占该行总股本的0.46%,截至当日,长城人寿持有无锡银行股份1.07亿股,占总股本的5%,已达到举牌条件。
长城人寿的第二、三、四次举牌均在5月,除秦港股份外,其还举牌了城发环境和江南水务。5月16日,长城人寿通过二级市场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增持城发环境39.95万股,增持后,其合计持有该公司股份3210.43万股,占总股本的5.0001%。5月17日,长城人寿通过二级市场增持的方式合计持有江南水务4676.17万股,占该公司总股本的5.0001%。
江南水务、城发环境均属于环保行业,江南水务主营业务涵盖自来水供应、供水工程设计咨询、水质检测和污水处理等领域;城发环境是河南投资集团控股的环保上市公司,业务涉及生活垃圾、餐厨垃圾、城市污泥等各类低值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等。
又见万能险纷争,激进业务策略或促成激进投资策略
举牌在保险业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词汇,还源于2013年,伴随着彼时的保险资产端市场化改革,以明天系、安邦系等资产驱动负债型险企开始通过万能险快速做大规模,并在资本市场上攻城略地,频频举牌,“保险”“举牌”一时成为最热门的词汇,龙头银行股、地产股等低估值蓝筹股成为险资最为青睐投资对象,保险公司成功跻身很多蓝筹股董事会。
然而保险业最风光的时刻,也酝酿着最惨痛的教训,从2015年底开始,伴随着市场对于“宝万之争”的关注度达到高潮,对于部分保险资金“野蛮人”“妖精”的称呼,甚至“破坏实体经济”的大帽子,保险资金在资本市场开始受到各种口诛笔伐,连带着“万能险”也被全面的污名化。后续随着监管部门调整产品久期结构的一系列努力,万能险开始更多以产品组合的形式,利用万能险账户相对较高的结算利率,进一步推高产品组合收益率想象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长城人寿近期被关注最多的一次也是因为万能险。3月中旬,一份关于长城金麒麟终身寿险(万能型)追加保险费规则调整的通知在网上流传开来,根据该《通知》,《长城金麒麟终身寿险(万能型)》追加保险费规则调整。调整一为针对金额达到一定量的客户增加体检要求,在原有体检规则基础上新增体检规则:当被保险人单险种首期保险费+累计追加保险费-累计领取保险费>50万元,需完成公司体检。调整二为降低单次追加保费的门槛,将单次追加保险费额度由不得少于100元调整为不得少于20000元。
虽然长城人寿很快即宣布“撤回”该《通知》,但仍然在市场上引发了巨大的关注,市场主流观点认为,调整万能险账户保费追加规则,本质上是希望减少追加,或者控制单个客户追加规模,以控制险企的利差损风险。
2023年,人身险行业利用产品切换契机,大肆炒停售IRR3.5%的保险产品,而长城人寿的某个产品组合在某些渠道表现尤其突出,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除一个IRR3.5%的普通型产品之外,该组合还提供一个万能险账号,而该万能险保底收益高达3%,且可无限追加。彼时,市场主流产品IRR皆为3.5%,长城人寿该产品组合的热销主要就得益于万能险账户的高保底收益,以及可无限追加的诱惑,等于是为客户在未来保留了一个维持较高收益率的机会。
得益于产品切换,长城人寿在2023年实现了保费收入的快速增长。根据其年报,自2020年以来,该公司保险业务收入除在2020年增长仅为个位数之外,从2021年到2023年,该公司保险业务收入始终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速,分别达到26.81%、33.8%、55.08%,经过持续三年的高增长,2023年其保险业务收入达到230.34亿元,相较2020年的111.01亿元已经翻番。
在高度同质化的市场,中小公司拼规模,离不开较高的收益率、较高的负债成本,然而,对于保险公司而言,高收益率产品就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缓解其负债端压力,另一方面,却会极大增加其资产端压力。一般而言,寿险公司为维持稳健现金流,大部分资金都会投向风险低,同时收益率也相对较低的债市,股市则成为其博取高收益的主要手段之一。巨大的负债端压力,倒逼很多小公司不得不在资本市场采取更为积极主动的布局,这或许就是长城人寿年内四度举牌上市公司的原因之一。
但高收益一定伴随着高风险。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受累于权益类资产浮亏,以及准备金计提增加,该公司2023年净亏损达到3.67亿元。与此同时,偿付能力充足率的压力也开始显现。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长城人寿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和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151.31%、75.66%。
(来源: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