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夏时节,多个省份的粮食主产区已开始抢收抢种。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在全国全面实施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让广大农户种粮更加安心。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的数据显示,去年农业保险赔付1124亿元,同比增长25.4%,惠及农户5772万户,农险赔付率达到80%。
从保基本到保收入
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从试点扩大到全国先后经历了6年时间。这项政策的出台,对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稳定种粮农户收益、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农业生产离不开化肥、种子、地膜等直接投入,对这些直接投入进行保障的农业保险就是物化成本保险。在物化成本的基础上加上地租和人工的投入就是总的生产成本,对总成本进行保障的农业保险,就是完全成本保险。种植收入是指根据能打多少粮食、能卖什么样的价格测算出目标收入,如果最后的实际收入没达到,那么种植收入保险将提供一定的补偿。6月6日,中华财险陕西分公司首笔小麦完全成本保险赔付完成,为两位小麦种植户合计赔款9万余元。相较于以前的物化成本保险,完全成本保险的保障水平和赔偿力度均大幅提高,本次赔付较过去分别多赔付2.03万元和2.06万元,相同灾害损失赔付金额增加80%,广大农户种粮收益获得更大保障。
我国粮食产量连年超过1.3万亿斤,稻谷、小麦、玉米播种面积占我国粮食总面积的比重超八成,产量占比超九成,是农业保险政策的“主干道”。财政部副部长廖岷介绍,2007年起,开始探索物化成本的“基本险”,2012年“基本险”拓展至全国,2018年开始探索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2023年将这两个高保障保险拓展至所有产粮大县,基本每5年至6年有一个发展台阶。
农业农村部计划财务司负责人王衍表示,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逐步扩大范围以后,给种粮农民吃下了“定心丸”。在遭受重大自然灾害以后,农民所获得的理赔可以有效保障恢复再生产。当前土地流转的比例比较高,去年已经达到了36%,种粮的家庭农场有170多万家,种粮的合作社有50多万家。对这样的规模经营主体来说,上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就有了灾害风险的“缓冲垫”,能够大大增加农民种粮信心,敢于多种粮、种好粮。
从全流程到科技范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的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农业保险赔付294亿元,同比增长8%,惠及农户813万户。国家金融监管总局财产保险监管司司长尹江鳌介绍,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出台了《农业保险承保理赔管理办法》,明确和细化了相关规定,组织保险行业编制种植险、养殖险、森林险承保理赔服务规范,梳理服务流程,明确服务标准。与此同时,还指导保险行业制定了《农业保险产品开发指引》,发布了三大主粮等保险示范条款,明确保险责任,对常见的灾害进行释义,以便广大农民理解保险合同内容。
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农业保险业务起家,目前农业保险业务规模居全国第二位。近年来,中华财险加速推进三大主粮保险的“扩面、增品、提标”工作,为广大粮农提供更高标准的保险服务。在山东,中华财险山东分公司推出以“主粮提标、杂粮扩面”为核心的“齐良保”惠农保险。该产品采用“基础政策险+巨灾附加险”的双重风险保障模式,对一般自然灾害造成的粮食作物受损,由国家主粮政策性农业保险和“齐良保”杂粮基础险予以保障;针对因重大自然灾害导致的大面积粮食作物绝产绝收,则由“齐良保”巨灾附加险予以保障,做到轻灾轻赔、重灾重赔,进一步提升了应急处置能力和补偿能力。截至3月25日,中华财险已在山东、河南、河北、江苏、四川、湖北等17个省份开展粮油种植保险、小麦制种保险、农机综合保险等承保工作,业务覆盖3300余万亩良田、1200余台农用机械设备,为近290万户次农民提供风险保障金额超过310亿元。
农时不等人是农业生产的铁律,保险支持农业生产须顺应农时、提早发力。因此,鼓励科技赋能农业保险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尹江鳌介绍,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出台了促进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农险线上化发展等指导意见,推动保险行业提高精准定损和精准理赔能力,缩短了结案周期。据初步测算统计,通过应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等新技术,结案周期可以缩短三分之二。
目前人保财险、中华财险、平安产险等保险公司在无人机上加载了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系统,通过创建数字化“空—天—地”一体科技应用模型,可以快速获取农田的实时图像和数据,帮助保险公司更准确地评估农作物的生长状况、受灾情况以及潜在风险,实现从静态到动态的风险评估,为定价和承保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在自然灾害发生后,通过对比受灾前后的模型数据,能够迅速获得损失评估资料,缩短定损时间。此外,各保险公司陆续搭建综合性科技服务平台,通过整合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实现一键承保、科学监测、智能理赔。
我国农业保险快速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推动,也离不开财政的大力支持。财政部最早于2007年实施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累计拨付保费补贴资金超过3000亿元,年均增长22%,推动我国农业保险保费规模稳居全球前列。2024年中央财政安排了562亿元预算,其中超过200亿元用于支持三大主粮保险发展。
根据世贸组织农业协定,“绿箱”保险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自然灾害保险,一种是收入保险。廖岷表示,目前我国实施的物化成本保险,也就是“基本险”以及完全成本保险,均属于自然灾害保险,在农业保险中的占比超过98%,占绝大部分比重。这些都是属于世贸组织认可的“绿箱”措施,与国际规则高度契合。
从灾后赔到灾前防
近十年来,仅农业上我国每年受灾面积就达3.1亿亩,造成的粮食损失约580亿斤。2023年,全年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农作物受灾面积达1.58亿亩。正因为农业面临巨大的自然灾害风险,农业保险才有了用武之地。王衍表示,从多年的农业防灾减灾经验看,最有效的做法还是主动防灾减灾、积极救灾减损,保险机构可以从这两方面发力。
在“防”的方面,政府每年投入巨量资金支持农业生产,做好防灾减灾。比如,对病虫害、干热风等常发频发的自然灾害进行技术防控。同时,各保险公司通过提供气象服务信息、配合政府采取防雹增雨等措施,帮助投保农户减少损失。这正是保险行业所说的“风险减量”。例如,去年河南遭受“烂场雨”后,中原农险、人保财险、中华财险等保险公司投入3600多万元资金,与政府的农业生产救灾资金联动,帮助农户抢排田间积水、抢收作业,及时烘干运输,大大降低了粮食损失。这些措施对农户来说减少了灾后损失,对保险公司来说则减少了理赔风险。
在“救”的方面,保险机构如果能够及时足额赔偿,是对农业防灾减灾最有力的支撑。在灾害发生以后,保险公司应第一时间核实损失,及时足额赔付到位,支持种粮农户尽快恢复生产,尽量挽回损失。
尹江鳌表示,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将着力推动服务效率提升,总的原则就是应赔尽赔、早赔快赔、合理预赔。在查勘定损方面,要求保险公司及时调配救灾资源,探索引入第三方机构参与查勘定损。比如,去年华北等地遭遇极端强降雨灾害,保险业做得比较突出的是迅速预赔和理赔,共赔付了126亿元,其中有保险公司在两天内就向3666户农户预赔了1363万元,有力地支持了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农业保险的保障范围不断扩展,以及各地对农业生产的资金需求日益增长。保险公司与担保机构和商业银行携起手来通过“农业保险+担保+信贷”的信贷直通车模式,强化对参加农业保险农户的支持。在江苏淮安,中华财险联合商业银行、农担公司共同推出了特色金融产品——“淮安乡村振兴贷”。该产品通过风险补偿基金的撬动作用、融资担保的增信支持以及财政资金的贴息优惠,引导金融机构为普惠型农户及涉农小微企业等对象提供生产经营性贷款,从而支持农业生产,推动乡村振兴。2023年,中华财险通过信贷直通车专项服务模式,在11个省份累计协助各类新型农业主体获得授信金额超过3.4亿元,有效缓解了农业生产投资压力。
尹江鳌表示,现在做农险业务的保险公司有37家,监管部门会从服务质量水平和风险防控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估,不符合要求的机构将被剔除出农险经营名单,实现“有进有退”。此外,还会强化农险产品监管,持续开展农险产品备案情况典型问题通报,从供给端提升农险产品质量。
(来源: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