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订单农业”到海外粮仓

2024-06-17 09:15:19 作者:记者 朱天元

哈萨克斯坦北哈州的一处庄园农场,鲍尓江一家全体出动,将大捆小麦推上集中收粮的运输车,码得整整齐齐。一辆辆“金色货车”浩浩荡荡顺着修整的乡间大道,向哈萨克斯坦-中国粮食口岸驶去。“订单农业”给鲍尓江一家带来了“忙碌”,但是对他们来说,这是“幸福的汗水”。“家里这么多地,粮食销路始终存在问题,想种又不敢种。自从有了长期稳定的订单,地里源源不断能长出钱来。”

2017年,爱菊粮油工业集团(下文简称爱菊集团)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哈国立大学、当地农场主等合作筹建新型订单农业合作社,采取“订单农业、订单收购”方式,实施种子研发、种植、管理、收割、收购、存储”一条龙运营策略,力争指导当地农户“种什么、种多少”,解决他们“卖粮难”问题。

“牵头在哈萨克斯坦建设中哈农业科技示范园,对当地民众意义深远。”西农大教授张正茂说,“尽管当地土壤肥沃,但是小麦的抗病性和抗倒伏性‘先天不足’,导致单位产量一直上不去,而我国的小麦农艺性状优良,恰好可以弥补这一劣势。”高校农学科研团队的支持为当地农业发展带来了新的转机,也为“订单农业”的快速推广构建了扎实基础。

企业出海之路并非坦途,爱菊也不例外,最早进入哈萨克斯坦时,可谓举步维艰。当地农业生产基本“看天吃饭”,政府与金融机构对农业缺乏信心,农户生产面临银行高息贷款的高风险高成本;物流运输“先天不足”,文化差异“根深蒂固”,当地农户对外来企业更是难以建立信任关系。面对一系列棘手问题,爱菊集团通过大量的实地走访、市场研判后决定走“订单农业”之路。

“订单农业”模式不仅是爱菊集团出海扎根、本土化经营的一次成功实践,同时推动哈萨克斯坦当地农业快速发展,为当地农户解决了“种粮难、卖粮难、生产不稳定”等一系列问题。

当然,订单农业离不开农业科技的加持,为了进一步拉动当地农户的合作意愿与积极性,改善哈萨克斯坦农业基础建设较为原始落后,产能较低的现状,爱菊集团联合西北农业科技大学农学院(下文简称西农大),与哈萨克斯坦塞福林农业技术大学广泛开展校企合作,建立北哈小麦、油菜新品种示范园,选育作物新品种改良,联合培养相关人才。爱菊集团联合西农大建立4500亩新种培育示范园区,并拟成立农业技术服务公司,为当地农户提供技术支持。爱菊集团办公室主任唐家龙向记者透露,示范园区针对哈萨克斯坦本土小麦种子进行改良培育,最新品种亩产量最高能提升80%以上,达到300斤/亩。当这批种子投入使用,将大大刺激当地农户的生产积极性。 

责任编辑:周刊编辑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