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沙精神代代传誓叫荒漠变绿洲——陕西榆林市荒漠化防治工作纪实

2024-06-17 11:47:46

魅力鱼儿峁

黄土高原生态治理成效显著

訾大庄层林尽染

米脂县高西沟村生态建设一角

芦河湿地

大美子洲

佳县荷叶坪黄河沿岸绿意盎然

榆林沙地森林公园

靖边县林家湾

榆林,地处毛乌素沙地和黄土高原过渡地带,位于黄河“几字弯”的核心区,是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的重要节点,也是“三北”工程建设的重点地区和国家六个地级市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之一。

这里曾经水草丰美、土宜产牧。后因战乱破坏、过度垦殖,生态环境逐渐恶化,成为全国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新中国成立之初,仅残存60万亩天然林,森林覆盖率只有0.9%,年入黄泥沙量5.13亿吨。流沙总面积超过860万亩,越过长城漫延到榆林城南50公里,吞没农田牧场120万亩,390万亩牧场沙化、盐渍化、退化严重,侵袭压埋了412个村庄,形成“沙进人退”的被动局面。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国家的坚强领导下,陕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榆林的防沙治沙工作。历经70多年的“治沙、治土、治水”,榆林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创造出荒漠化治理的奇迹。

因地制宜 科学推进荒漠化防治

1950年西北军政委员会在榆林成立陕北防沙林场,拉开了榆林蓬勃浩大的治沙造林序幕。同年,陕西省制定了“在陕北沿古长城线,东自府谷大昌汉,西到定边盐场堡,营造陕北防沙林带”的规划。1953年成立陕北防沙造林局和无定河造林局,标志着榆林“北治沙、南治土”荒漠化防治工作全面启动,确立了水治与植治相结合的基本思路。

50年代至60年代,进行“点”上探索。在靖边新桥经横山到榆阳马合建成一条长达300多公里的水渠组沙带,切断流沙向东南侵袭势头。同时,开展飞播造林实验。在南部山区高西沟探索出“三三制”治理模式。全市设立了29个国营林场和16个国营苗圃,就治沙治土基本理论和方法、植物引种、育苗驯化、造林种草进行了多点试验,摸索出引水拉沙、沙障固沙、撵沙湾造林、前挡后拉、顺风推进、密集式造林等一系列治沙造林适用技术。

70年代,进行“线”上推进。开展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大会战,在沙区主攻“四带一网”建设,建成长城、北缘、环山、灵榆4条近1500公里的大型防风固沙林带,攻克了沙区飞播造林种草技术难题。

80年代以后,进行“面”上推广。 1978年随着国家启动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榆林被列为重点建设区域。在建设中,榆林确立了“全封、远飞、近造”的工作方针,主推飞播治沙和以樟子松为主的针叶树种造林技术,累计完成造林任务2170万亩,使得大面积的荒沙荒坡披上绿装。其间,首创承包治沙政策,划拨“五荒地”,“谁治谁有谁受益,允许继承转让”。涌现出石光银、牛玉琴等治沙英雄和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等一大批治沙造林英模代表。

党的十八大以来,进行“全方位”提升。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榆林紧紧抓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先后启动了“三年植绿大行动”“林业建设五年大提升”“塞上森林城”提质增效、“国土绿化五年行动”等生态建设工作。推出“窄林带大网格”农田防护林网和“一整二改五化八配套”农田风蚀综合防控技术、工矿区生态恢复与重建技术、一体化人工牧草高效种植技术、光伏电站风沙阻控技术、灌木林地平茬复壮技术和飞播乔木技术,因害设防、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分类指导,荒漠化防治工作进入规范化发展新阶段。

由黄变绿 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进400多公里

风沙危害得到初步控制。 860万亩流沙基本得到固定和半固定,全市林木保存面积2360万亩,沙区植被平均盖度达到58.41%,林木覆盖率达到36%,2019年被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据全省第六次荒漠化监测,榆林年扬尘天气由100多天减少到10天以下。2023年,榆林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97天,比例达到81.4%,空气质量全面达标。

水土流失得到有力遏制。全市已建成超2.2万座全国最大的淤地坝群,成功拦截泥沙36.7亿立方米,水土保持率达到57.97%,年入黄泥沙量下降为2.12亿吨。据全省第六次荒漠化监测,较2014年全市沙化土地减少200.5万亩、荒漠化土地减少227.5万亩、盐渍化土地减少6万亩。卫星资料显示,以陕北为核心的黄土高原是全国连片增绿幅度最大的区域,榆林是增绿最快的地区。

农田牧场得到有效庇护。全市受风沙危害的150万亩农田实现了林网化,变成稳产高产的基本农田。在沙漠腹地营造起万亩以上的成片林360余块,成为庇佑300万亩农田的防护林网。全市形成了550万亩玉米、300万亩小杂粮、211.7万亩马铃薯和77.1万亩蔬菜的生产规模。2023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达1099.2万亩,总产量253.9万吨,榆林成为全省马铃薯第一大市、第二大“粮仓”。

绿色惠民富民成效突出。全市营造起各类经济林面积400多万亩,初步架构起红枣、“两杏”、核桃、山地苹果等特色经济林果产业框架,形成“红、黄、绿”兼容的经济林果业态,建立起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主的经济林果产业新体系,形成好婆姨、曼乔咖啡等多个优质绿色生态产品品牌。截至2022年底,全市羊子饲养量达到929.19万只,位居全省第一、全国地级市前列。2023年全市林草业和畜牧业产值达到269.2亿元。

孕育产生榆林治沙精神。榆林历届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解放思想、艰苦奋斗,在茫茫风沙草滩区和连绵黄土丘陵沟壑区,掀起了“北治沙、南治土,全域治水”的生态建设壮举,数百万建设者以愚公移山的毅力,用执着坚定的行动,创造了荒漠变林海的人间奇迹,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榆林特点的荒漠化防治道路,孕育形成“不畏艰难、敢于斗争、矢志不渝、开拓创新”的榆林治沙精神成为“三北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挺进深绿 再创新时代防沙治沙新奇迹

增绿就是增优势,植树就是植未来。

70多年来,榆林人民以坚韧的意志、心血和汗水,一步步创造出了人类荒漠化防治史上的奇迹。

新时期,我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聚焦荒漠化综合防治和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全面推进国土绿化,精心谋划、科学布局。2024年出台《榆林市流动沙地治理攻坚行动方案》《榆林市林草保护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榆林市荒漠化防治和黄河“几字弯”攻坚行动方案》,全面打响沙化土地治理攻坚战,到2024年年底,全市4.77万亩流动沙地全部得到固定,率先在西部地区实现流动沙地治理。

新阶段,榆林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以防沙治沙为主攻方向,以筑牢榆林绿色生态安全屏障为根本目标,围绕东西南北中五大区域生态空间,建设陕蒙宁、长城沿线、毛乌素沙地南缘3条防风固沙锁边林草带,打造黄河“几字弯”三北工程样板区,精准树立多点示范引领,实现国土绿化“扩绿、兴绿、护绿”并举,推动森林“水库、钱库、粮库、碳库”联动,再创新时代榆林防沙治沙新奇迹。

 来源:榆林日报 

责任编辑:樊锐祥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