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毕马威中国正式对外发布《2024年中国银行业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并举办线下报告分享会。报告指出,在国家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不断促进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人民币国际化深入推进等背景下,商业银行的国际业务布局重点正逐渐转向“一带一路”共建国家。
根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截至2023年6月底,共有13家中资银行在50个共建国家设立了145家一级机构,131个共建国家的1770万家商户开通了银联卡业务,74个共建国家开通了银联移动支付服务。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统计,截至2022年末,大型商业银行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贷款余额约2.3万亿元。
未来,资金融通仍会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支撑。报告显示,中资商业银行的境外分支机构有望围绕跨境金融、绿色金融、人民币国际化等重点业务,在积极稳妥地应对复杂国际环境的基础上,稳步有序地提高自身经营质效,深耕优势领域的同时,探索产品及服务创新,为共建国家提供更加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倡议。
毕马威中国金融业合伙人、金融行业研究中心合伙人李砾表示,近年来,中国银行业出海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几乎没有大规模的海外收购,部分银行在海外新设了一些机构,但规模也相对较小。在他看来,部分原因是,针对海外收购的金融机构,其使用的IT系统与国内的系统往往存在差异,这带来了管控上的难度,“据我的了解,一些机构在考虑收购海外主体时,要花很长时间思考一个长期的方案,以考虑如何将当前使用的系统通过改造或替换,把它纳入到集团的整体的管理范畴中。”
报告还着重分析了境外监管合规的挑战与应对。近期,境外合规风险挑战呈现三个特点:一是合规呈现工具化、武器化苗头。部分国家利用合规以期实现保护本土企业、服务国家对外战略或变相征收等目的。二是合规主题不断丰富,紧迫性与重要性呈现分层。三是合规压力点在不同市场呈现分化态势。例如地处欧美发达国家的境外机构除面临合规体系完备性与合规资源充足性的监管挑战外,细节合规性方面亦面临严格考验。东南亚新兴市场的境外机构则面临政策变化与执法尺度的挑战等。
李砾表示,近年来,整个外围的环境比较严峻,所以,合规要求也会比较多,境外机构需做好充足准备。在很多国家和地区,常常需要主动跟监管机构进行汇报,只有通过保持顺畅和及时的沟通,才能及时了解这些监管机构对风险的考虑。随着中资银行在海外金融市场中的参与度明显提升,与当地的沟通也正在稳步增强。
谈及海外业务的盈利情况,李砾说,从2022年下半年到2023年,中资银行海外业务的利润占比有所提升,部分原因是境内外的利差环境不同,尤其是去年上半年,境外利率上涨比较快。不过,随着海外融资成本的快速上涨,原本希望海外业务对集团利润能保持正向影响的银行,发现要保持较高的净息差也越来越有挑战。
资产规模平稳增长,同比增速缓慢抬升
报告显示,在资产端,截至2023年末,商业银行资产总额达到354.8万亿元,同比增长11.0%,增速较上年上升0.2个百分点。商业银行资产总额平稳增长,显示出银行业总体稳健运行。银行贷款的增加是资产规模较快增长的主因,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金融机构累计新增贷款总额22.7万亿元,较2022年底增加0.9万亿元,增长4.3%,增幅较上年有所下降。银行2023年新增贷款规模为12.9万亿元,同比增长8.3%,增速较上年下降约19个百分点;中资小型银行2023年新增贷款9.8万亿元,同比减少0.4%,降幅较上年明显收窄。
存款是银行业负债增加的主要驱动因素。去年资本市场波动进而带来理财收益不佳,房地产市场低迷,居民购房意愿较低,以及居民预防性储蓄增加等推动存款持续增加。根据央行调查数据,2023年三季度倾向“更多储蓄”的居民为62.2%,达到有统计数据以来的最高值,四季度小幅下降至61%,仍处于较高的水平。在居民储蓄意愿持续攀升的背景下,商业银行负债保持较高增速,2023年商业银行总负债为327.1万亿元,较2022年增加32.9万亿元,同比增长11.2%,增幅与上年持平。今年以来,由于负债成本较高给银行带来经营压力,不少银行开始主动压降存款利率,例如,停发或少发三年期以上大额存单、智能通知存款等高息存款产品等,预计今年存款增速将有所回落。
面对复杂性、严峻性和不确定性不断攀升的外部环境,毕马威中国金融业审计主管合伙人陈少东表示,放眼未来,银行业的净息差正步入历史低位,但这也成为银行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催化剂,推动着银行重新审视自身的经营策略和发展模式。银行业普遍认识到必须主动适应市场变化,加快战略转型步伐,构建更为高效、更具竞争力的业务模式,才有望在复杂多变的金融市场中保持竞争优势。
报告认为,在国际风云变幻中,中国经济发展展现出了特有的韧性和活力,金融政策作为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力量,发挥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稳定器”的重要作用。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五篇大文章”,包括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为金融业发展指明方向。银行应紧紧把握住“五篇大文章”所带来的历史机遇,在传统金融服务之外找到新增长点,通过多触点服务和业务模式创新,拓宽业务边界,构建全面、深入支持实体经济的金融服务体系,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与高质量发展。
中资银行境外合规成本和管理难度上升
毕马威中国银行业主管合伙人史剑指出,自2019年《关于加强中资商业银行境外机构合规管理长效机制建设的指导意见》发布以来,商业银行境外合规环境已发生深刻变化。一方面,国际监管环境持续从严态势,全球监管新规不断出台,监管机构执法力度不断加强,商业银行境外合规管理难度、管理成本与资源挑战逐渐上升。另一方面,随着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叠加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全球范围内“逆全球化”潮流与贸易保护主义纷纷抬头,不仅欧美成熟市场合规挑战频出,新兴市场合规态势亦不容放松。
史剑说,从市场变化与业务发展来看,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我国企业的国际化步伐在不断加快,同时由于国内产业升级与经济改革推动,不少企业纷纷谋求“出海”,一些金融科技公司也在积极布局海外业务,业务出海必将在未来催生更多海外金融服务需求,带动金融服务的出海。此外,近期金融工作会议等提出并强调建设“金融强国”,维护境外金融资产安全亦是商业银行,特别是全球化运营的大型商业银行与开展国际业务的商业银行所要肩负的责任。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做好做强境外合规管理,支持中资企业走出去,稳健运营与发展,是商业银行关心的课题。
报告显示,从商业银行自身来看,根据机构规模与发展阶段不同,商业银行面临的境外合规挑战与管理重点亦呈现差异化。例如,大型商业银行全球化布局已相对成熟,并正在根据国际形势与自身战略变化阶段性地收缩、调整,或扩张业务布局。中小型商业银行则选择在目标东道国申设、并购机构的方式发展海外业务,抑或通过代理行拓展并完善海外业务服务能力。而根据机构定位、监管期望、自身业务特征的不同,大中小型商业银行提升境外合规管理能力的目标与实现路径亦有不同。
为适应新形势下的合规环境,报告建议大型商业银行在集团合规体系搭建与合规标准制定方面,对标国际标准主动作为,在设计层面优化完善,逐步积累制度优势,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并积极参与国际金融体系重塑与治理改革。
史剑表示,在合规运营层面,大型商业银行与中小型商业银行均需根据属地机构面临的环境特点与合规挑战甄别合规管理重点,合理配置合规资源,做好母国、属地东道国、国际组织与第三地要求遵循的多层次合规。同时,需特别做好基础领域合规,明确底线与红线,不丢“基础分”;重视合规热点与重点,关注同业监管处罚与风险事件,及时感知合规风险与环境变化,敏捷应对;将合规风险管理与声誉风险管理充分结合,在合规风险事件暴露初期主动应对,避免酿成声誉风险事件,扩大不良影响。
此外,史剑还建议,商业银行在机构布局特别是新设机构时,关注由业务风险和政治风险演变的潜在合规风险,除充分评估当地经济金融环境外,还需关注目标东道国的国家友好度、与存在摩擦国家的友好度、与我国贸易往来及在华投资情况等,以及自身业务风险、客户行业与技术风险、第三方风险等,以全面、充分地识别潜在合规风险,前瞻性地制定合规管理预案。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