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 杨凌:16条“硬措施”打造农业新质生产力策源地

2024-06-21 14:45:31

为进一步加快推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农业板块建设,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加速把创新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成果,6月11日,杨凌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办公室印发《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农业板块建设2024年工作方案》,出台5方面16条具体措施,力争将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农业板块打造成全国农业领域重要影响力的原始创新策源地、产业创新应用场、协同创新示范区、制度创新试验田。

01

总体目标

将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农业板块打造成全国农业领域重要影响力的原始创新策源地、产业创新应用场、协同创新示范区、制度创新试验田。全年新建各类创新平台 5个以上,新增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 18项,审定和登记农作物新品种 125个,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 2.96%。企业培育取得新突破,培育引进创新创业团队10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达到 15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 135家,创建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1家;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示范效应持续增强,建设特色化立体联动孵化器 1个,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 9.6亿元,推广品种技术100项,农业科技示范推广面积达 1.2亿元、推广效益 300亿元以上;农业国际合作交流水平不断提升,开展国际培训 20期以上,新建海外农业科技园区 2个。

02

重点任务

(一)实施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强基工程

聚焦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积极融入西安“双中心”建设,深化区校协同创新机制,推动建设旱区种业硅谷,聚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战略力量。

1.深化区校协同创新机制。以共同履行国家使命为目标,持续优化区校高质量融合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区校政策优势与创新优势,在人才集聚、科研攻关、技术升级、协同创新等方面实现深度融合。推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未来农业研究院、杨凌现代农业职教创新园建设,打造农业科技创新重要动力源。培育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加快推进旱区农业陕西实验室高水平运行,推动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提升服务旱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2.持续推进旱区种业硅谷建设。实施《陕西杨凌国家级种业创新基地暨旱区农业种业硅谷建设规划》,加快推进国家旱区种业创新基地、品种测试评价中心陕西分中心建设,推动旱区种质资源库、国家(杨凌)农作物资源中转隔离基地、三亚南繁基地等重大创新平台建成运行。全年新增国审主粮新品种 10个以上。依托种子产业园,招引种业龙头企业 3家,创建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 1家,培育 A证后备企业 3家,全区农作物种子企业年销售额突破 15亿元。

3.开展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入落实“藏粮于技看杨凌”要求,提升原始创新供给能力,聚焦现代种业、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智能农业与农机装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等领域,积极承担中央引导地方科技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陕西省“两链融合”重点专项、科技计划等重点项目。依托产业创新中心征集技术需求,组织实施“揭榜挂帅”项目,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攻克关键技术 5项以上。新增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 18项,审定和登记农作物新品种 125个。

(二)实施秦创原建设由势转能工程

深入贯彻落实《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4— 2026年)》,高质量建设秦创原旱区农业创新引领示范区。聚焦形成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农业板块新优势,提升秦创原核心支撑体系,纵深推进“三项改革”,提升科创服务质效,打造立体联动“孵化器”、两链融合“促进器”、成果转化“加速器”,加快培育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4.提升秦创原核心支撑体系。加快形成“一区八中心多基地”的支撑体系。全力创建秦创原特色产业(旱区现代农业)创新聚集区,围绕现代种业、智能农业、农副产品加工等领域,以旱区农业陕西实验室为创新源头,以政府引导母基金为支撑,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制定建设方案并推动培育建设。强化产业创新中心建设资金、项目、人员等要素保障,进一步理顺 6个产业创新中心建设运行机制,积极筹建节水、生物医药产业创新中心。提升350个示范推广基地水平。

5.推进“三项改革”提质扩面。积极推动驻区高校、科研机构全面参与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探索推行“先投后股”等创新举措,形成财政资金循环运行的长效机制。深入挖掘科技成果转化潜能,引进培育一批概念验证中心、小试中试平台和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打造和开放一批创新应用场景。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专项资金,按照“以演代评”科技成果评价新模式遴选优秀项目,对参与“三项改革”的优质项目给予重点支持。通过人才专项资金,探索开展“校招企用”模式,着力解决高层次人才引进难问题。

6.持续提升科创服务质效。健全政策支持、要素投入、鼓励激励、服务监管等长效机制,为各类创新主体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推行“科技创新券”,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持续发挥国家(杨凌)旱区品种权交易中心、技术转移中心等机构作用,加快成果供给与产业需求高效衔接。全年举办小麦玉米油菜品种观摩会、果业大会等项目路演对接活动 130场次以上,吸引落地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20项以上,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 9.6亿元,新增科技成果转化企业 10家。

(三)实施产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

聚焦建设农业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壮大科技型企业,提升企业科技创新水平,强化科技金融支撑,全面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深度融合、双向赋能。

7.加大创新企业的孵化培育。健全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机制,孵化和培育科技型创业团队和初创企业,实施种子孵化项目,全年招引创新创业团队 100家以上。实施科技型企业“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四大工程,推广“实验室+产业化公司”模式,梯次培育壮大科技型企业,全年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 150家,省级瞪羚企业达到 15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 135家,新增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 5家、“专精特新”企业 5家,培育挂牌上市企业不少于 1家、上市后备企业 10家。

8.提升企业科技创新水平。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支持秦丰种业、凯瑞生物、华州营养等科技企业申报陕西省新型研发机构,依托企业布局建设一批“四主体一联合”等创新平台,全年建设省部级以上创新平台 5个以上。加快推动先正达育种技术创新中心、陕西省营养与健康食品创新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新开工创新驱动发展类重点建设项目 3个以上,推动种业、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

9.强化科技金融支撑。加快壮大创投基金规模,发挥杨凌农科股权投资基金引导作用,围绕农业科技创新、现代农业发展等方向,推动设立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创业投资基金等各类股权投资基金,进一步丰富产投、创投、风投等金融产品。健全完善科技金融风险补偿机制,扩大“科创贷”范围,破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常态化组织开展“农科金融沙龙”等银企对接活动,建立多渠道银企对接平台,积极做好上市企业服务工作,促进科技企业发展壮大。

(四)实施创新创业生态优化工程

聚焦优化农业创新生态,优化完善孵化载体体系,加大创新人才引育,强化对外交流合作,营造良好氛围,推动农业创新创业蓬勃发展。

10.推动孵化载体提级扩能。构建“创业苗圃+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孵化体系,培育建设一批行业性中试基地和专业化孵化载体,全年新增孵化企业 50家以上、毕业 10家以上。积极培育建设高能级科创孵化载体,建设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农业板块核心区,推动各类双创孵化载体专业化发展,打造一批“三器”融合样板。加大科技招商力度,签约引进科创类项目 10个。深入推进农业特色的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建设,积极举办各类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大赛,引导优秀创业项目落地杨凌,积极构建以科技人员、大学生、职业农民为主体的农业创新创业新格局。

11.加大创新人才引进培育。实施“后稷人才工程”,支持驻区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引进战略科学家和国家级领军人才,引进培育博士及以上高层次人才 100名。加大科技创新人才培育,新增一批陕西省领军人才、创业人才、青年科技新星。促进科技人才与产业深度融合,组建秦创原“三支队伍”130个。推动全国骨干科技特派员(杨凌)培训基地建设,面向旱区开展农业科技培训 4.6万人次,新增杨凌农业技术职称人数 1000人以上。

12.强化农业对外交流合作。全面落实中国-中亚西安峰会涉陕成果,推动中国-中亚旱区农业“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获批建设。高水平建设上合组织农业基地,新建一批海外合作园区、示范推广基地。提升上合组织现代农业研究院、实训基地、国际联合实验室的支撑能力,开展国际农业科技交流、联合研发和关键技术协同攻关,全年开展农业双多边重大交流活动 8场次。持续提升援外培训水平,开展各类国际培训 20期以上、培训超过1万人次。依托自贸片区、综保区,加快建设国家(杨凌)农作物资源中转隔离基地、跨境电商交易平台、农产品大宗贸易平台,推动农业领域国际贸易与产能合作提档升级。

13.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不断扩大政务服务范围,提升政策兑现和创业服务能力。完善社会诚信体系,推行行业分级分类监管,强化信用激励约束,营造更优质的发展环境。尊重创新创业规律,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业氛围,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营造重才爱才用才的社会环境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风尚。

(五)实施示范推广提质扩面工程

发挥秦创原农业板块示范带动作用,建好用好“飞地”孵化器、区域协同创新平台,推广“飞地创新、离岸孵化、回迁发展”发展模式。聚焦辐射带动旱区现代农业发展,完善示范推广体系,提升核心示范水平,深入开展农业科技市区合作,以科技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14.提升核心示范水平。深入实施特色现代农业“1123”工程,开展农作物良种“六良协同”、经济林果“四改五提”、设施蔬菜“三改一提”、畜牧产业“五良配套”四大行动,加大以“棚掌柜”智慧云为代表的数字化、智慧化设施装备的推广应用,推进现代设施农业植物工厂、国家数字实施农业创新应用基地、杨凌旱作节水智慧农业示范园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建设国家级核心育种场 1家、省部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 2家,全面提升杨凌特色现代农业示范水平。

15.完善示范推广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大学、产业链、科特派、农业科技培训、媒体、展会“六种示范推广模式”,构建服务旱区农业产业发展的示范推广“433”服务体系。对现有 350个示范推广基地实施全面评估、分类管理、动态调整,国内优化提升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 100个,新建海外农业科技园区2个。持续推进杨凌良种示范推广“4455”计划,加快良种、良技、良艺的示范与推广。构建以市场化方式推进农业科技推广的新机制,支持龙头企业参与农业科技推广,发展产业链推广企业不少于 10家,示范推广面积达 1.2亿亩,推广效益达300亿元以上。

16.深化农业科技市区合作。推动省级层面建立市区合作共建共促共享推进机制,协同开展农业关键技术攻关和农业新成果示范推广,联合争取中省项目。持续跟踪 48个已落地的市区合作项目,加快推进 47个合作项目落地落实,不断拓展新的合作项目,聚力推动全省现代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以联建新型特色现代农业综合试验示范区为抓手,进一步推动与各地市在产业创新领域的合作,全年布局建设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农业板块试验区 5个以上,共建农业创新平台 10个以上。依托产业链推广企业,构建“杨凌良种+绿色农化+农机农艺+订单农业”的全过程农业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持续提升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水平。

来源:杨凌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樊锐祥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