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商品现货交易市场萌芽于传统批发市场,成长于互联网时代,在4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过野蛮生长,也承受过清理整顿。回首来路,有经验、有教训、有思考、有启迪。
在国家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引领下,商品现货交易市场的发展路线也愈发明晰:传统批发市场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市场不断向上提升的基石;产业电商平台有着数字时代背景下的互联网基因和强大的产业根基,成为改革创新的先行军;经过政府严格审批的各类持牌交易场所,因其特有的金融属性,承担着市场信息反馈、价格发现、标准制定、金融服务等诸多功能,引领市场规范。传统批发市场、产业电商平台、持牌交易场所借助于电子交易、现代物流和金融科技,构筑起立体的多层次商品现货交易市场体系,为我国商品市场化流通贡献重要力量。
传统批发市场
传统批发市场是我国商品现货交易市场的初级形态,在中国的经济发展历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源于改革开放的春风,象征着商业创新的起点。我国商品现货交易市场首先产生于农村,是在传统的农村集贸市场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规模小但分布广泛的各类农贸市场向规模化经营的商品现货交易市场转变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小市场,大民生”,农贸批发市场事关千家万户之生存,国家民生之大计,它是传统批发市场发展历程的缩影。1984年,武汉皇经堂农产品批发市场应运而生,作为中国第一个专业的农产品交易市场,它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农贸批发市场的起步。
20世纪80年代末由政府投资并管理的“菜篮子工程”出现,提出“谁投资,谁收益”方针,全国出现了带有几分“狂热”的批发市场建设热潮。
1992年,“双轨制”被打破,中国初步建立起以市场为主形成价格的商品流通体制。这段时期,我国批发市场基本形成了以大中城市为核心、遍布城乡、多层次、多门类的市场体系。呈现出市场规模扩大、交易环境改善、交易制度逐步规范、商品档次提高等特征,但同时“保量不保质”的问题开始饱受诟病。
面对传统批发市场的混乱发展,国家从生产基地建设为主转向生产基地与市场体系建设并举。这个阶段,国内开始出现专业的农批市场运营团队,用市场化的思维运作农批市场。
2001年年底,随着中国加入WTO,市场逐步对外开放,经济发展推动批发市场进一步实现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实现了质的提升。2003年10月,寿光蔬菜批发市场投资4000万元,建立了国内第一家蔬菜电子拍卖市场,以其“包装规格化、重量标准化、质量等级化、客户会员化、交易电子化”的五化模式促进了蔬菜标准化的发展。国家蔬菜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在市场设立了检测站,每天对上市蔬菜进行普检,保证了交易蔬菜的安全。
2008年后,中国真正迎来冷链物流时代。同时,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充分发展,批发市场正式迎来了集团化、规模化、现代化发展的新趋势,打造智慧化全生态产业链聚集地,由管理转向运营。根据全国城市农贸中心联合会数据,2011年以来,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额及交易量整体呈增长态势,2021年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额达5.81万亿元,成交量9.8亿吨,占农产品流通市场比重的三成以上。北京新发地市场、万邦国际批发市场等一批年交易额破千亿元的超大型批发市场涌现出来。
近年来,随着新业态、新技术的冲击,传统批发市场面临着一系列挑战,信息不对称、流通链冗长等问题日益凸显。针对这一现象,业内人士提出,鼓励行业标准化、企业品牌化、产业数字化、品牌国际化是四个重要抓手。传统批发市场的未来发展方向何在?通过数字化连接流通节点,赋能产业主体、提升行业效率、重构链路价值或许是最好的答案。
产业电商平台
产业电商平台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代表了我国商品现货交易市场向着更高层次迈进。1995年,互联网的普及使B2B交易得到推动。一些早期的B2B平台开始出现,提供在线的商业交易和信息交流服务。这一时期,平台主要靠收取会员费以及营销推广费来盈利,平台本身没有交易行为。之后便有了一些增值服务,如企业之间竞价排名,开展线下的展会,SEO推广等。信息服务阶段具有代表性的平台有慧聪网、中国制造网、阿里巴巴等。
2000—2015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B2B平台越来越多,从全球范围内的大型平台到针对特定行业的垂直平台等都涌现出来。这一阶段,B2B的经营模式不单只是进行信息服务,还添加了线上交易的功能。平台上不仅可以完成物流、支付等贸易环节,而且可以用来管理客户关系。这一时期的贸易规模较小,基本上是中小额订单,虽然完成了线上化交易,但是线上交易闭环还没有形成。交易服务阶段具有代表性的网站为敦煌网、钢银电商等。
经过近10年的发展,当前B2B交易已经成为全球商务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B2B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B2B跨境业务不再只是中小额订单,中大额的业务开始上线,买家变得规模化。品牌制造商、大型服务商以及大宗商品贸易商也开始进入了跨境电商B2B领域,跨境电商B2B移动端开始起步,产业内兴起了垂直电商。B2B跨境电商进入转型期,线上交易闭环逐步完成。同时,B2B交易也涉及更多领域,如电子商务、跨境贸易、供应链管理等。在大宗商品领域,具有代表性的产业电商平台有欧冶云商、易煤网、泛糖科技等。
随着大宗商品供应链管理对企业降本增效、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愈发凸显,如今的产业电商平台正在向着集交易、资讯、仓储、物流、金融服务为一体的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转型升级。
持牌交易场所
2000年前后,国内相继建立了广西食糖、吉林玉米,湖南金属等“大宗商品电子交易中心批发市场”,批发市场开始从一个局域性的有形市场转向全国性的电子市场。
2006年到2012年是我国大宗商品交易场所发展的起步阶段,以天津渤海商品交易所、山东寿光果蔬交易所、天津贵金属交易所为代表的万亿级交易平台成为这段时期发展的主线,却也在后期盲目扩张中屡次引发涉及金融风险,成为众矢之的。
据不完全统计,鼎盛时期我国大宗商品交易场所数量达到上千家。然而,风险事件频发引爆了市场的信用体系,也引起了监管层的重视。按照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部级联席会议办公室下发的文件要求,各省级人民政府要推动交易场所按类别有序整合,原则上一个类别一家,以保留必要规模,避免无序竞争。
所谓持牌交易场所是指清理整顿以后,由各省级政府批准保留的地方现货交易场所。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各省公开的白名单显示,获批保留的大宗商品交易场所有100家左右,其中半数以上运营的是期货上市品种。受此前清理整顿影响,很多交易场所一度陷于停摆状态,业务发展停滞不前。如何平衡好监管与发展的关系,找到交易场所发展的着力点?
首先,要理清持牌交易场所的功能和定位。现货交易场所是介于传统批发市场与期货市场之间的市场。向上,它与期货市场联动,形成有效互补,有利于完善价格发现的功能;向下,它与各类批发市场联动,有助于扩大交易规模,激发市场活力。有条件的交易场所可以开展产能预售、订单农业、基差点价等交易模式,在交易和交收上做好文章,切实服务实体经济。
其次,要充分发挥持牌交易场所的优势。现货交易的保证金制度赋予了交易场所一定的金融属性。买卖双方需要将资金汇入交易场所管理的资金池,交易完成后由清算所进行统一结算,因此交易场所作为第三方平台对买卖双方具有约束力,可以确保按时履约,避免贸易纷争。充分发挥交易场所的这种权威性和公信力,相应地提高产品检测能力、完善标准体系建设,做好市场的裁判员和调节器,是交易场所发展的基本方向。
最后,也要认清自身的不足,紧跟时代的步伐。由于一些历史遗留问题,目前一些地区的持牌交易场所发展相对滞后,数字化程度不高,仍停留在重交易、轻服务的初级阶段。随着数字经济的崛起,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变革,构建起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四流合一的数字化服务平台是大势所趋,也是交易场所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来源:期货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