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将至,北京、上海、苏州等多地旅游景区相继取消实名预约引发关注:景区取消预约制,会在全国推广吗?
预约制并非完美无缺,尤其是最近几年旅游需求井喷,一些景区刻板采取预约制,如只能通过线上预约,将部分老人拒之门外;只设置提前预约一种入馆方式,导致“站在门口进不去”情况等,给游客带来糟心体验。同时,预约制也并非一无是处,至少,承载力严重不足的热门景区、文物保护等级高的文博场馆、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自然保护区、游览空间比较有限的古典园林等,通过预约制限制客流量还是很有必要的。
既然利弊共存,对于景区预约制存废的讨论就不能一概而论,而应进一步聚焦如何运用预约制,以最大程度趋利避害。
一个景区在某个时段是否适合实行预约制,应根据日均游客量、最大承载量等实际情况,详细评估相应后果再做决定。以风向标意义较强的北京为例,北京市文旅局日前发布,“除故宫、国博等旅游景区和对外开放单位外,全市旅游景区已全面取消预约要求”。一方面,政策没有“一刀切”,热门景区保留了预约制,能够引导游客提前规划行程、分散高峰人流;非热门景区取消了预约制,有助于推动潜在需求释放,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景区管理成本。另一方面,看似预约制是从最近开始松动的,实际上,相关部门早已综合评估过游客数据、业内反映等,释放了松动信号。即使同一景区,在淡旺季等不同时段,也应根据实际灵活决策,才能在给游客提供最大方便的同时,维护好景区的秩序与活力。
非热门景点取消预约制是大势所趋。近期媒体探访发现,部分景区取消预约后迎来了客流高峰。基于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客流的监测和疏导,避免游客扎堆。多地取消景区预约制的同时,提出“增设遮阳避雨棚(伞)、遮阳避雨休息区域和休息座椅等降温避雨设施,严防发生高温中暑”“按暑期客流量增设临时厕所,增加保洁人员,加密保洁和垃圾清运,保障平价水、平价食品等防暑降温饮料和简餐供给”,都说明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才能把客流量和旅游体验一起提上去。
至于热门景区“一票难求”,典型如“顶流”故宫,问题不在于预约本身,而是游客对“打卡”网红景区存在强烈偏好。其实,一些网红景区还有一定扩容空间,可以尽可能按照最大承载量规划参观接待的数量,也可以考虑适当延长开门时间,以增加供给。此外,开发更多旅游资源,不仅能分流游客,还有助于促进市场活跃度整体提升。供需矛盾并非调整预约制就能解决,不过,从近年来的一些舆论热点看,留出一定数量的门票现场销售、整治“黄牛”,也能减少人们对预约制的负面情绪。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