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已经感受到了,通过银行理财“钱生钱”越来越难了。6月以来,银行理财子公司很“忙”,一边纷纷发布公告下调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甚至不惜提前终止理财产品;另一边则忙着调降销售手续费、固定管理费等多种费率,甚至以“零费率”留住客户。
下调业绩比较基准与提前终止理财产品,都与银行理财的底层资产收益率走低相关。在投向的存款、债券、货币基金等不能获得更高回报的情况下,银行理财给投资者的相应收益降低了。
面对资产收益下行趋势,专家建议,投资者要注重分析理财产品的投资去向,同时要意识到下调是大势所趋,可以提前锁定收益,同时保持理财计划的稳定性。
银行理财收益下降了,提前“不干了”
业绩比较基准是银行理财设定的投资目标,虽然不是最终到手的收益,但投资者经常把它当作产品预估收益的重要参考。
我们先来看最近的两个例子。6月25日,湖北银行发布公告,7月2日起,紫气东来鑫宸系列开放式91天人民币理财计划0011期的下一投资周期的业绩比较基准为2.40%—3.00%。同样这个产品,前两个投资周期业绩比较基准是3.00%和3.15%。不难看出,从3.15%到最低2.4%,业绩比较基准是下调的。
同样,广银理财近日也发布了公告,其幸福理财幸福添福系列人民币理财计划第7期的第八个投资周期的业绩比较基准为2.6%—3.4%。同款产品前两个投资周期,业绩比较基准分别为3.2%—4.0%和2.6%—3.6%。从4.0%的上限到3.4%的上限,业绩比较基准也在逐步下移。下调业绩比较基准的可不止这两家公司。据不完全统计,农银理财、交银理财、招银理财、民生理财、上银理财、浦银理财、光大理财、华夏理财、兴银理财、杭银理财等十余家理财公司均发布差不多的公告。
总体来看,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的下调幅度在0.1个百分点和1.3个百分点之间,目前多数已经调整到3.0%以下,有产品甚至下调高达1.7个百分点。
以这款下调幅度较高的产品为例,其调整前业绩比较基准上限为5%,调整后上限为3.3%,同样以10万元投资1年获得上限收益,下调后收益少了1700元。
所以,买银行理财“钱生钱”已越来越难了。
但业绩比较基准下降,不是刚刚开始的事。今年银行理财业绩比较基准已一路走低。从普益标准监测数据来看,1月新发的理财产品中,开放式产品和封闭式产品的平均业绩比较基准分别为3.23%和3.34%。而在上周,这一数字已经分别跌至2.84%和2.99%。
除了下调业绩基准,有一个趋势值得关注——不少银行理财产品宣布“不干了”。6月13日,民生理财公告称,决定于6月18日提前终止民生理财富竹安盈6个月封闭6号理财产品。中邮理财、交银理财、信银理财、广银理财等多家理财公司也发布了类似公告,仅在6月份,已有20余个理财产品“闭门谢客”。
从普益标准的数据看,截至5月末,今年以来提前终止的净值型理财产品共958款,比去年同期增加117款,上升13.91个百分点。
对此,银行理财解释是“募集规模偏低”“投资项目提前到期”“基于市场行情而采取的止盈策略”等。
投向没有高回报,银行遇上“资产荒”
银行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持续往下走,原因是底层资产收益走低。
所谓底层资产,是指银行理财把投资者的资金投向银行存款、债券、股票、公募基金等投资品。
随着市场利率的下行以及经济环境的变化,这些投资品的收益率正在下降。以存款利率为例,2023年定期存款就经历了三轮下调,与此同时,债券方面利率债和信用债等从去年以来就有不同程度的下行。
银行投向的债券收益水平不稳定、存款利率下行……底层资产难以有高收益,银行理财产品就难以给投资者以更高的回报了。
与此同时,存款“搬家”到理财市场,充裕的银行理财资金相对更为缺乏投资渠道了。
从2023年底开始,居民大规模把存款“搬家”到银行理财市场。而4月以来,监管部门禁止银行“手工补息”给储户,两个原因叠加之下,银行理财“不差钱”了。
随着个人与企业资金不断流向理财市场,银行理财规模已经达到了29万亿元。根据中信证券测算,4月银行理财环比增长高达2.95万亿元,总体规模狂飙至29.28万亿元。到了5月份,银行理财规模仍继续增长了4000亿元。
资金充裕,高回报的资产相对显得更少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直言,投资者购买理财产品增加,理财规模增加导致“资产荒”问题加剧。
资产收益下降、资金没有好去处、市场认为接下来仍会继续降息,在这样的预期下,下降业绩比较基准顺理成章。华宝证券分析师张菁认为,客观上市场利率下行,降息预期仍在,在当下市场环境中保持更高回报率难度较大。
这样的情况下,银行自然不能做亏本的买卖,相应调低给投资者的回报。“下调业绩比较基准,有助于缩小理财产品报价和底层资产的价差。使产品更易达到投资者的收益预期。”普益标准研究员董丹浓如是分析。
这就不难理解理财产品提前终止的思路了。当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已经达到合同的约定,后期再也难以获得更高回报,甚至继续运行会因为风险而损失到手收益,那么不如提前终结合同,让投资者“袋袋平安”了。
费用“打骨折”揽客,投资者需有“长期主义”
收益不够的情况下,银行“诚意”搭够,纷纷以收费“打骨折”揽客,不少理财产品费率降至0.1%甚至0。
6月13日,光大理财发布公告称,将于6月19日(含)至6月24日(含)期间开展“阳光金丰利292期”理财产品费率优惠活动。原来产品说明书中管理费为0.3%,优惠后为0.15%。有些银行力度更大,如上银理财和招银理财均将旗下的某些产品的费率调整至0。
据不完全统计,已有中银理财、交银理财、光大理财、民生理财、招银理财等理财子公司下调费用,包括固定管理费、销售手续费、托管费等费用。
这是因为收益下调了,银行不得不下调收费“补偿”客户。普益标准研究指出,产品下调业绩基准会给投资者造成未来产品收益下降的预期,可能会损失部分客户,此时银行推出费率优惠,不排除是出于挽留客户的考虑。
虽然银行宣称是“阶段性降费”或“限期优惠”,但费用“打折”可能会成为银行营销反复使用的“最后一次大甩卖”。不过,费用进一步下行的空间已经不大了,从2023年以来,银行理财费用已经经历了多次下降,目前已经是行业的底部了。
底层资产的收益下降是大势所趋了。诺安基金认为,金融脱媒现象的演进,非银机构资金较为充裕,配置压力较大;而银行在监管引导下逐步淡化对规模的考核,叠加中小金融机构收缩和信贷需求不足。“目前来看,该逻辑短期内难以改变。”
民生加银基金分析,债券收益率仍是“易下难上”,利率最终的决定力量还在基本面,在新旧动能切换、产能供给旺盛之下,债市面临的金融机构扩表、融资需求待恢复等逻辑尚未逆转。
一句话概括,贷款资金没有好去处,银行理财在当前条件难以有更高的回报。
但银行仍需要继续吸引和留住客户,所以业绩比较基准的下降空间也很有限。董丹浓认为,理财收益率可能会持续下降,受制于销售端的压力,理财继续调降业绩比较基准的速度和幅度有限。
那么投资者应该如何应对?答案是,选相对较好的机构和产品,接受投资回报下行的大趋势。
普益标准表示,投资者可选择投研实力较强的银行理财机构,或是优秀理财机构旗下的明星理财产品,注重考察理财产品的底层资产,保持理财计划的稳定性。
同时投资者可以锁定一些相对高收益的产品“过冬”。普益标准表示,投资者应采取长期价值投资理念,通过拉长投资周期,熨平理财产品净值波动,稳定穿越经济波动周期。
来源:南方Plus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