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经济观察报》报道,某养老行业协会专家近日表示,最近在和多家养老机构沟通过程中了解到,机构内确实出现了农村老人因经济原因退院增多的情况。
在南方某GDP百强城市运营近十家农村养老机构的一位从业者表示:“往年,老人因去世或经济等原因退院的比例约为15%,而今年上半年,许多老人家属都主动找上门来说因外出就业机会减少、多数时间在家,所以把老人接回去护理。这也导致机构整体退院率提高到25%。”
其实,这一现象在城市中也在发生,一家养老机构就表示,这两年一个明显的变化是非本地户籍老人数量越来越少,去向大多为两类——去离城中心更远、收费更便宜的养老机构,或再次跟随子女回原户籍地的养老机构。这是因为大城市工作机会减少,子女收入降低,不少务工人员返回老家,老人也只有跟随返家。
其实,把老人接回去的还算是好的。部分农村养老机构面临的挑战是,子女拖欠护理费却不接走老人,并且故意失联,把老人扔在养老院。养老院不能把老人扔出去,就只能养着。对于欠费的老人,养老院可能降低伙食标准,不提供护理和医疗。即便生活可以自理,但营养不好,得不到足够的医疗,老人的身体也会受到影响。至于失能老人,一旦不提供护理,褥疮、肺炎,都会成为致命的一击。
子女把老人接回家照顾,对老人来说,是喜忧参半。一方面,回家了,有亲人陪伴,亲情会让老人感觉到温暖,也更加自在,心理感受会更好;另一方面,住养老院的农村老人,基本上都是高龄失能老人,护理要求较高,比如,需定时翻身、喂药、测血糖、喂流食等等。养老院通过集约化的方式,可以降低这个成本。当老人返家后,子女在家护理,虽然是亲情所系,但所谓“久病床前无孝子”,时间长了难免懈怠,再加上技能不足,长期护理质量可能赶不上养老院。所以,农村老人养老院退院潮,长期看,可能造成老人寿命下降。
在家养老,其实对整个社会而言,也是一件高成本的事。护理老人,特别是失能老人,会将一个壮年家属绑定在一起,但一个护工可以照顾几个老人,这就意味着,一个可以创造更多价值的劳动力,因为专职照顾老人,实际上创造的价值只相当于一个护工的几分之一。整个社会就损失了这部分财富。
那么,能不能降低养老院的价格呢?这看起来是很难的。2019年4月,北京大学人口所教授乔晓春就曾表示,通过调研统计发现,北京市养老机构盈利状况十分严峻,只有4%的养老机构实现盈余,62%的养老机构需要10年以上时间才能收回投资。
农村老人退院潮,没有一蹴而就从根本上解决的办法,但并不是不可以缓解。最见效的办法,就是把更多的社会资源,投入到养老中去。社会产生的总财富是一定的,可以用来修桥铺路,可以用来养老抚小,可以用来科研教育,通过调整这些项目的比例,给养老院更多的补贴,可以解决一部分问题。养老机构则要从提质增效入手,利用信息化手段、推广智能化设备和服务方式,提高养老效率,通过降低收费,使更多的人可以享受到养老服务。另外,可以探索创新农村养老机制,通过邻里互助等方式,将单一的“院养”与“家床”结合、与“医养”结合,以更高效的方式解决回流老人的养老问题。
(来源: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