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泾渭分明”处

2024-07-01 10:53:29 作者:许曙明

20240701101118294-67-84730.jpeg

泾河与渭河在陕西省高陵区陈家滩汇合,形成了一清一浊的天下奇观,也成就了一个妇孺皆知的成语——“泾渭分明”。

有一年5月的一天,我从三原县城坐长途公交车去高陵,专程去“泾渭分明”处。

三原到高陵的长途公交车上只有我一个旅客,开车的师傅是个非常热心的人,当他知道我一大早去高陵的目的是看“泾渭分明”景观时,详细给我讲了去“泾渭分明”处的路线。他告诉我不必坐到终点站,在中途坐上328路长途公交,就可以直达泾渭分明生态园大门口。他还特地绕了一下道,将我送到了328路长途公交的站点,这样我顺利地坐上328路公交车,行进了二十多公里,就到了泾渭分明生态园大门口。

我下车一问,才知道大门口离观景点还有六七公里路,没有公交车。恰好小区内的一位老人开了辆小电瓶车路过,我向他问路时,得知他是甘肃武威人。老乡见老乡,凡事好商量。我和他商量,让他把我送一下,他欣然同意。他用自己的小电瓶车一直将我送到观看“泾渭分明”的最佳位置,又将我拉了回来,我给了他15元车费。

“泾渭分明”是指泾河水清,渭河水浊,二者汇合后颜色截然不同而造成的景观。可我到的这一天,因为泾河流域前一天下了一天大雨,冲来了一定量的泥沙的原因,偏偏是泾河水浊,渭河水清。但二者的颜色依然不同,分界线仍然清晰。我问了一个当地人,他说这种情况很正常,每当下雨后的几天,泾渭分明的清与浊都会倒过来,“渭清泾浊”。几天以后,又会回到“泾清渭浊”的常态。

两条河流交汇后,一清一浊的很多,我就亲眼见过不少。比如尼洋河与雅鲁藏布江的交汇、松花江与黑龙江的交汇、洮河与黄河的交汇等,都会造成清浊分明的景观,但只有泾河与渭河的交汇,产生了一个天下皆知的成语。

一般来说,两条河如果是直角交汇,很快就会融合;如果是锐角相汇,就能保持一段距离一清一浊的景观。我观察了一下,泾河与渭河的交汇,恰好是锐角,所以,才有了“泾渭分明”这个成语。

但这不是问题的全部。几年前,我到过宁夏泾源县的泾河源头,了解到过一个情况:历史上,泾渭分明是指“渭清泾浊”。因为泾河流经陇东、渭北黄土高原区,泥沙大,流水较为浑浊,而渭河流域的植被相对较好,水质较为清澈,“泾渭分明”这个成语出现的年代,是“渭清泾浊”。但随着历史的变迁,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渭河流域生态恶化,水土流失严重,加之渭河流径长,渐渐地渭河水比泾河水浑浊了,两条河的清与浊打了个颠倒。大多数人以为“泾渭分明”是指“泾清渭浊”,实际上冤枉了早期的渭河。

我最早是在作家张抗抗的长篇小说《分界线》上知道泾渭分明这个成语的,《分界线》的最后一句话就是:“那是一条泾渭分明的分界线啊!”几十年以后,我真正到了“泾渭分明”处时,看到泾渭分明是切切实实的,的确存在一条清楚明了的分界线。

我站在那里,观察了很长时间,也琢磨了很长时间。渭河全长818公里,泾河全长455公里。两条河千里而来,由于流经的环境不同,汇合时一清一浊,大相径庭,好长的距离无法融合。生命轨迹完全不同的人,怎么可能做到“三观”完全一致?再说,清与浊是相对的、变化的、转换的,以前清的,当下不一定清,当下清的,以后也不一定清;以前浊的,当下不一定浊,当下浊的,以后却不一定浊。

责任编辑:陈平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