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要想了解一个地方的人,最好去体味他们的饮食。北京人身处京城,注重礼仪,体面优雅,反映在吃上,无论是宫廷御膳还是市井粗食,都蕴涵着最地道的北京滋味。
南门涮肉
去北京,必吃涮肉和烤鸭,正如到西安,不能错过牛羊肉泡馍和肉夹馍。儿子在北京读书工作十年,对北京文化了解不少。他说一提到烤鸭,外地人一定迷信全聚德,一说到涮肉,必是东来顺,其实不然,老北京更相信口碑。
去北京探亲,儿子带我去吃老北京涮羊肉。东单的南门涮肉,在北京新闻大厦三楼,起先,我还担心这涮肉店藏在深闺人未识,哪知上楼一看,食客如云。在京城,南门涮肉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并不比东来顺逊色。涮肉是正宗老北京火锅风味,铜锅炭火,羊肉讲究肉质细腻且无膻味,鲜嫩无比。比起川式火锅一味用麻辣刺激味蕾,老北京的传统铜锅用清汤做底,羊肉吃的是原汁原味。原汁原味,乃正味也。衣裳有正色,饮馔有正味。正味也是至味,符合自然之道,它的鲜、香、醇厚,是菜蔬与肉类本身的滋味。小铜锅里很快清汤翻滚,热气腾腾,一股子鲜香味便随着袅袅热气逸散出来。
此刻,老北京与以闲散出名的老成都,保持了同样的舒缓节奏。慢慢地涮,慢慢地品,一口涮肉,一口涮菜,既解腻,又爽口。再配以肥牛、鲜毛肚、蔬菜、小烧饼,一小瓶二锅头……无论是脆的、软的,甜的、辣的,还是筋道的、酥嫩的,都是那样鲜香醇厚,入口难忘。
去四季民福吃烤鸭
在北京四季民福和平里店吃烤鸭,印象最深刻的是排队。那天中午我们到达时,烤鸭店外食客排成长龙,气定神闲,扶老携幼,看得出大多是一家人趁假期出来聚餐。抽过号,去附近商场闲逛了一圈。返回时,排队人数有增无减。等位时乐子也挺多,有一个外国友人竟然甩出一串醋溜儿北京话,儿化韵里夹带伦敦口音,逗乐了周围一帮大爷大妈。我等得不耐烦,要随便去别处吃点东西,儿子坚持要等,他指着长龙说:“妈妈,你看来的都是北京熟客,说明这家店的口碑很好!”
一直等到下午2点,方轮到我们进餐。儿子一口气点了烤鸭、烤羊肉等五六个菜品。肚子早已饿得咕咕叫,那顿饭便吃得格外香甜。烤鸭色泽红润,肉质外脆里嫩,肥而不腻,味道醇厚,鸭皮蘸糖入口即化,鸭肉蘸蒜泥,别具风味。配上甜面酱和葱丝,裹上薄薄的带韧劲的煎饼,我俩一口气就干掉了八张饼。也可将一个酥脆的烧饼掰开,把鸭肉填塞进去,再加入佐料,香嫩多汁,非常爽口。真不愧被誉为“天下美味”。
炙子烤羊肉也是一道独特的美味,把羊肉切成薄片,用料汁浸透,加上大量的葱、洋葱置于铁炙子上烤熟。比我们平常在夜市上吃到的孜然烤肉要醇香得多。
老北京炸酱面
老北京炸酱面是一道传统美味小吃,小碗干炸酱配小把儿抻面,外加面码,加上醋、大蒜、辣椒油,味道回味无穷。据说大碗居、海碗居、京味斋以及四季民福的炸酱面都相当有名。我们那天品尝的是四季民福的炸酱面。
四季民福炸酱面馆位于前门廊坊二条店,是品尝正宗老北京炸酱面的绝佳之地。一脚踏进去,我便喜欢上了这家店,环境整洁,从木头桌椅到墙上的京剧油画,营造出来一种充满京腔京韵的氛围,让人仿佛穿越至旧时的老北平。
北京炸酱面最为地道,主要由菜码、炸酱拌面条而成。四季民福的炸酱面是手擀面,面条筋道爽滑可口,过水后呈现净白透亮的色泽;炸酱味道浓郁醇厚,由六必居干酱、海天黄豆酱和葱伴侣甜面酱混合而成,香气四溢,肉丁丰富;菜码相当齐全丰富,色香味俱全,包括黄豆芽、黄瓜丝、萝卜丝、白菜丝等七八种蔬菜搭配在一起,色彩鲜艳,香味扑鼻。吃完炸酱面后,我们还品尝了一道杏仁豆腐,口感嫩滑,奶香四溢。
入夜,逛后海经过烟袋斜街,发现一家藏在胡同里的网红炸酱面店,前面排着长长的食客队伍。我说不知那家胡同店里的炸酱面,是否比四季民福的更正宗好吃。儿子说,你可别小看北京的胡同,随处都藏匿着美味小吃呢。我张开鼻翼轻嗅,空气中果然散发着爆肚、卤煮、灌肠的味道,飘逸着诱人的豆汁儿酸。
护国寺小吃
一提到豆汁儿,儿子可来精神了,晚饭要带我去护国寺小吃店喝豆汁儿。据说北京的小吃有二百多种,儿子恨不能每样都点来让我品尝一番。不一会儿,我们餐桌上便摆上了一大堆美味,豆汁儿、豌豆黄、桂花糕、豆沙糕、焦圈、艾窝窝、芸豆卷、糖火烧……正好逛得口渴了,我将豆汁儿端到嘴边,一股子淡淡的臭豆腐味道冲鼻而来,不禁微微皱起了眉头。儿子怕我喝不惯馊馊的豆汁味,又专门点了一份八宝甜饭。最后我还是坚持喝一口尝了尝味道。豆汁儿虽然不好闻,但是喝到嘴里之后,却感觉微酸里透着丝丝清香。儿子喝得很香甜,他说豆汁儿可是好东西,具有养胃、解毒、清火功效,是老北京独具特色的传统小吃。有些人就喜欢这个味儿,搭配上焦圈、咸菜一起吃,更是滋味独特。
驴打滚刚一端上桌,我的眼球便被它的品相吸引住了,卷成小卷的金黄色糕点,像毛茸茸的小鸟静卧于两片碧绿的菜叶上。驴打滚是老北京传统小吃之一,属八大件之一,因最后制作工序中撒上的黄豆面,犹如野驴撒欢打滚时扬起的阵阵黄土,因此得名“驴打滚”。原料有大黄米面、黄豆面、澄沙、白糖、香油、桂花、青红丝和瓜仁。做好的驴打滚,外层粘满豆面,呈金黄色,豆香馅甜,入口即化。
清代《都门竹枝词》曰:“三大钱儿买好花,切糕鬼腿闹喳喳,清晨一碗甜浆粥,才吃茶汤又面茶;凉果糕炸甜耳朵,吊炉烧饼艾窝窝,叉子火烧刚卖得,又听硬面叫饽饽;烧麦馄饨列满盘,新添挂粉好汤圆……”这段竹枝词写得真好,生动地介绍了北京许多风味小吃的品种与特点。
护国寺的每一种风味小吃,都很可口,已经吃饱了,儿子仍在劝我喝点汤料溜溜缝儿。溜溜缝儿,是地道的北京方言。
豌豆黄儿
也许是偏爱甜食的缘故,在北京众多特色小吃中,唯豌豆黄儿令我念念不忘。
豌豆黄儿是以豌豆为原料制作的点心,颜色浅黄,材质细腻,香甜绵密,清凉爽口,是有名的春令食品和去暑佳品。俗语“农历三月三,豌豆黄入碗”。据传,豌豆黄儿原为汉族民间小吃,一般加有小枣制成,俗称糙豌豆黄儿,是用白豌豆去皮,以两倍于豌豆的水,将豆焖烂,然后放糖炒,再加入石膏水和熟枣搅拌均匀,放入大砂锅内,俟其冷却成坨后,扣出来,切成菱形块,其上点缀以小片金糕。其制作工艺与西安的绿豆糕有几分相似。在北京现存的民俗画中,赫然有湿蓝布罩着独轮车沿街叫卖豌豆黄儿的场景。最爱听相声演员那一嗓子吆喝:“嗳这小枣儿豌豆黄儿,大块的唻!”
后来,豌豆黄儿传入宫廷,因慈禧太后喜食而闻名。清宫御膳房的豌豆黄儿,俗称细豌豆黄儿,用上等白豌豆煮烂过筛成糊,加上白糖、桂花,凝固后切成两寸见方,不足半寸厚的小方块,上面点缀以蜜糕,色味俱佳,质地细腻纯净,装在精致的盒子里,红黄相间,煞是好看,诱人食欲。如今我们吃到的豌豆黄儿,就是这种经过改良的细豌豆黄儿。
豌豆黄儿是去暑佳品,老少皆宜,由于豌豆中含有丰富的赖氨酸等物质,具有抗菌消炎的功效,中医认为,有利小便止渴、消炎,去除暑热,降血压、滋补养颜之功效。
我对豌豆黄的好感是从第一次去北京开始的。初食豌豆黄儿,那香甜绵密的口感便深深攫住了我的味蕾。逛南锣鼓巷时,我专门在稻香村店里买了几包豌豆黄儿和驴打滚,打算带回来给西安的亲友品尝。从此就对这种美味有了牵念,仿佛初恋的滋味。每每想起,舌尖味蕾上便会滚过类似于垂涎欲滴的感觉。
后来,有朋友去北京,我便盼望他带回来豌豆黄。距离的隔绝,使我很难能品尝到京城的那种美味,故引以为憾。我自己也曾买了豌豆、大枣、白糖,照着食谱制作,把去皮豌豆加水和糖熬煮成豌豆泥,置放在冰箱里冷却,切成菱形块或一寸见方,但似乎再也品咂不出从前那般美妙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