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量规模重回29万亿元后, 6月份存续银行理财产品规模下降,环比缩减9000余亿元。尤其现金管理型产品存续规模缩减最为明显。
同时,理财产品收益率进一步下调,6月全市场新发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跌至2.97%。为了提升产品对投资者的吸引力,近来理财机构纷纷宣布限时下调部分产品费率,同时也在积极调整资产配置策略,增加债券型公募基金配置,以稳固产品收益。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未来债券型基金仍将是银行理财配置的主方向,不过整体业绩基准下调趋势不改,投资者应建立分散投资意识,可以考虑更加多元化的资产配置组合。
理财规模回调
受“季末回表”压力影响,6月份银行理财存续规模回调下降。
根据普益标准数据监测显示,截至6月末,全市场理财规模28.06万亿元,环比缩减9445亿元。其中,现金管理型产品存续规模较5月末减少逾8000亿元。
华西证券在研报中指出,回顾6月以来理财规模周度变动情况,月初两周理财规模延续前一月增长态势,周环比分别为3967亿、93亿元,第三周随着季末时点临近,理财规模开始提前缩减,环比降1086亿元。
国联证券分析认为,从2021年以来的银行理财存续规模来看,每逢季末月银行理财规模较前一月均有所缩减,侧面体现理财回表现象确实存在,规模整体在5000亿元至15000亿元之间。今年4月以来,受禁止银行手工补息监管政策的影响,银行吸引存款能力有所下降,因此季末流动性指标监管压力料将加剧。
不过从实际表现来看,与往年相比,今年二季度末理财下降规模有所缩减。华西证券在研报中指出,全月来看,6月理财规模合计下降不及2020年以来同期降幅(2020—2023各年6月理财规模分别下降1.47万亿、1.40万亿、0.80万亿、1.18万亿元)。
从产品结构来看,现金管理类产品规模缩减居首。据普益标准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现金管理型、固定收益类、权益类、商品及衍生品类理财产品存续规模环比均有减少,分别减少8004.6亿、1468.9亿、8.8亿、24.8亿元。
1个月以内的理财产品存款规模变动尤为明显。国信证券研报显示,从不同期限类型的理财产品存续规模来看,截至6月30日,本周1个月以内的理财产品存续规模环比下降3.07%。
整体来看,银行理财存续规模季节性下降的同时,破净率也在回升。
从净值变化来看,国信证券分析指出,截至6月30日,理财公司产品累计净值为1.038元,环比下降0.13%。从理财公司固收类理财产品净值变化来看,累计净值1.041元,环比下降0.01%。截至6月30日,理财公司产品累计净值破净率为2.84%,较上一周上升1个百分点。
据普益标准监测数据显示,2024年6月24日至30日一周,理财公司共有2391款理财产品到期,环比增加275款,占全市场到期理财产品的71.52%。理财公司到期开放式固收类理财产品的平均兑付收益率(年化)为2.84%,环比下跌0.03个百分点,落后其平均业绩比较基准0.15个百分点。
新发理财产品业绩基准也在下调。根据普益标准数据, 6月全市场新发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2.97%,较5月份的3.06%进一步下降。
在收益下滑压力下,为吸引投资者,理财机构纷纷开启新一轮降费促销。据理财公司官网公告显示,6月以来至今,10余家理财公司相继发布公告,调降旗下部分理财产品固定管理费、销售手续费以及托管费等费用,部分产品费率甚至调降为零。从调整的产品来看,本轮费率优惠主要以固定收益类和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为主。
普益标准分析认为,银行理财行业近期展开新一轮费率优惠战,目的在于应对收益下滑的压力,提高产品吸引力。这反映出理财市场竞争的加剧,同时也体现了金融机构在市场低迷时期对投资者利益的考虑,此举有助于在收益下滑时传达与客户共度难关的信号,短期内能提升产品吸引力。
然而,在普益标准分析看来,降费率也是一把双刃剑,长期来看可能压缩利润空间,不利于公司的可持续经营。理财公司需要提升产品管理能力,通过优质业绩和价值创造,而非单纯依赖价格战,以建立稳定的客户基础。
公募基金重回配置热点
不过,为了稳固理财产品整体收益表现,金融机构也在积极调整配置策略。
易观千帆理财咨询专家王玺指出,当前理财产品“资产荒”加剧,传统高收益资产减少,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降低,产品对客户吸引力下降,理财公司急需拓新探索。
“公募基金降费调整,交易成本大幅下降。在此背景下,银行理财增配公募基金有利于丰富和优化自身资产配置。”王玺认为。
王玺强调,对于银行理财来说,兼顾低风险、高收益的“优质”资产缺失,同时监管叫停手工补息,导致“资产荒”压力加大,促使银行理财更加积极配置流动性强、透明规范、品类丰富的公募基金产品。
从资产配置来看,今年以来银行理财产品对公募基金配置力度持续增强。普益标准研究员屈颖表示,在经历了2023年四季度的减配后,银行理财在今年一季度开始明显增配公募基金。“这一变化表明,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银行理财投资策略的调整,公募基金重新成为银行理财配置的重要方向。”
屈颖认为,在基金类型的选择上,银行理财显示出更为灵活和精细化的策略。在屈颖看来,灵活配置混合型基金的规模较为稳定,而指数基金等其他类型的规模则出现缩减。这一调整表明,银行理财在资产配置上较注重风险控制和收益平衡。
从投资性质来看,债券型基金越来越受银行理财产品青睐。盈米基金研究员李兆霆指出,从当前来看,监管叫停了手工补息导致银行理财持有的存款类资产利率下降,银行理财有可能将减配存款类资产的资金,转投到固收类基金上。“相比股票型基金,债券型基金风险相对更低,收益也更加稳定。”
在王玺看来,与其他公募基金相比,债券型基金收益相对稳定,与大多银行理财客户偏好低风险产品的特点更加匹配,是其重要特色优势。
王玺进一步指出,当前债券型基金因其具有低风险、低波动、高流动性的特点更受理财资金的青睐,尤其是中短债基金是目前银行理财主流配置方向。
屈颖也强调,中长债基金和短债基金成为理财资金增配的重要方向:这一选择主要基于这两类基金相对较低的风险水平和较好的流动性,有助于银行理财在保障资金安全的同时,实现稳健的投资回报。
从市场表现来看,债券型基金净值上市趋势明显。国信证券在研报中分析指出,截至6月30日,全市场债券型基金资产净值为9.68万亿元,环比上升0.22%,其中中长期纯债型基金环比上升0.15%。
王玺认为,未来,债券型基金仍将是银行理财配置的主方向,同时,理财公司或将适当配置长期绩优的权益类、可转债、可交换债类等公募基金,促产品收益竞争力提升。
李兆霆也表示,对于理财产品而言,公募基金降费意味着更低的管理费与托管费,减少了投资时的运作成本,间接提升投资回报;不过在面临行业洗牌的过程中可能会剔除掉一些低效益、不具备竞争力的基金机构,银行理财需要更规范地进行投资。
此外,李兆霆还透露,2022年以来银行理财在减配股混基金,增配一些另类投资或者QDII基金。从银行理财持仓产品分析来看,持仓比较大的沪深300指数规模有所下降,黄金商品指数产品规模则有所提升。
从个人投资者角度来看,尽管理财机构通过各种策略调整稳固收益,但理财产品收益下滑趋势依然突出,这也使得投资者多元化配置的需求愈加强烈。
李兆霆指出,随着取消手工补息、资管新规等一系列政策落地后,市场利率中枢下移已成趋势,投资者可能会考虑更多元化的配置组合,比如跨境理财、风险等级更高的权益产品等。
王玺也表示,在注重长期稳健收益的前提下,投资者也愈发注重多元化资产配置,并逐渐将含权的理财产品作为增厚产品收益的重要资产组成。
李兆霆还指出,未来理财可以关注指数化、低费率化以及投顾化三个方面的趋势,发挥被动投资的工具属性、更关注投资人持有体验感,灵活满足不同投资对象。
(来源:中国经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