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容假冒“订单农业”坑农

2024-07-25 11:11:48 作者:张冬梅

20240725095121765-36-00936.jpg

日前,农业农村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公布了5件以“订单农业”为名设骗局坑农典型案件。

简单来说,“订单农业”就是先找市场、先签订单后生产的一种农业产销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农户可以解决“种什么、种多少,卖不出、卖不好”的难题,作为购买方的企业往往会在技术、农资等方面对农户进行指导,把控农产品质量并按约回收。可见,真正的“订单农业”对于保障农民收益、适应生产需要、抵御市场风险都有积极作用,因此颇受欢迎。然而,这块“香饽饽”却让一些不法分子动起了歪念头。

从发布的典型案例来看,以空壳公司诱骗农户的有之,虚构涉农重点项目的有之,打着“特色”养殖项目幌子的有之,生产销售劣质肥料、伪劣种子的亦有之……花样不断翻新、形式日趋隐蔽,以“订单农业”为名的骗局俨然一颗“毒瘤”,不仅损害农民的切身利益,也严重破坏市场秩序和农业生产的健康发展,务必严厉打击、除之后快。

那么,此类骗局为何“有市场”?归结来看,原因主要有三。一是信息差。因为信息不对称,一些农户对信息核实查证不甚了解,加之有盼技术、盼市场的心理,才中了骗子的圈套。二是以“高回报”为诱饵。不法分子“吹引骗”一条龙,画着低投高收的“大饼”,利诱一些农户上了钩。三是农户防范意识弱。骗子在合同里藏猫腻、履约时耍花招,就是瞅准了部分农户法律知识欠缺、维权意识不足等弱点。

因此,破解骗局需要内外兼修、防治并举。一方面,农户自身增强“防御力”很重要。农业投资回报周期较长,收益更多依赖“细水长流”式的精心经营。因此,要对偏离技术常识、有悖市场规律的项目提高警惕,对收益回报保持理性认识、合理期待,自觉远离各种看似馅饼的陷阱。另一方面,增强外部“守护力”很有必要。比如,相关部门加强监管、协同联动,对涉农骗局露头就打、围追堵截、严惩不贷;用好典型案例“活教材”,丰富防骗“工具箱”,提高农户的法律意识、维权意识,畅通线上线下投诉举报渠道;推动专业种养知识“下乡进村”,鼓励发展新业态新模式,依托组织力量、技术手段破解信息不对称等难题。只有各方都打醒精神、积极出力,才能不让骗子污染了“订单农业”这片希望田地。

(来源:广州日报)

责任编辑:陈平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