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利好!西安又一个核心板块详规公示。
西咸新区明确:城镇开发边界范围和核心功能
7月26日,西安市自然规划局发布了《西咸新区详细规划管控一张图公示》。公示文件显示,西咸新区为国家级新区,西起茂陵及涝河入渭口,东至包茂高速,北至西咸环线,南至京昆高速。
本次国土空间详细规划编制范围为:西咸新区城镇开发边界内面积357.82平方公里,涉及83个详细规划单元。
规划充分发挥新区资源禀赋与区位优势,围绕“创新城市发展方式”这一主线,充分落实关中平原城市群和西安都市圈等发展战略要求,通过加强与咸阳市衔接,明确西咸新区核心功能,即:
国家创新城市发展方式试验区、
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纽带、
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总窗口、
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副中心、
西安都市圈极核区、
西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与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核心承载区。
本次规划注重各项功能的协调发展,集聚集约服务存量土地开发利用和增量土地合理布局,更好引领西咸新区高质量发展。
首次提出!
支持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
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7月24日,西安发布《支持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若干措施》。具体从三个方面推出16条措施:
一、支持创新港加强原始创新和高质量科技供给。
1.支持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支持电磁驱动聚变装置建设,支持西交大在储能技术、人工智能、医学攻关等领域建设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
2.支持高能级实验室体系建设。争取国家实验室、国家实验室基地等在创新港布局,加快能源、制造、材料、人工智能、基础学科等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重组,支持西交大建设陕西实验室。
3.支持创新型人才队伍引培。支持西交大完善科教协同育人引才机制,三年内引进50名战略科学家等高端人才;支持西交大围绕企业科技创新需求,优化学科设置,建好未来技术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卓越工程师学院等。支持西交大建设高端专家智库。
4.支持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支持西交大放大成果转化“一港”模式,赋予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样品变成产品、形成产业。
5.支持举办高水平学术研讨成果对接活动。举办“一带一路”硬科技成果交易大会、中国机器人大赛、“互联网+”“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
二、支持企业深化校企合作加强产学研融通创新。
6.支持企业联合西交大等高校、科研机构建设创新港科创平台。支持长安先导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先进技术成果西安转化中心等在创新港加大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布局。强化校企合作,探索推行“实验室+产业化公司”模式。
7.支持校企联合实施科技攻关。鼓励企业出题,引导高校院所答题,采取“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新型组织方式,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8.支持企业通过“校招共用”引才用才。设立动态规模100名的“人才池”,支持组建“科学家+工程师”队伍,鼓励西交大选派科研人员到企业担任“科技副总”,开展技术指导合作。
9.支持创新港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引育。支持央企、大型民企等企业、院士专家等创业团队,在创新港注册设立企业;支持西交大将获得的国家、省科技奖励优秀成果落地转化,鼓励科研人员领办创办企业。
10.支持做大做强校友经济。充分挖掘西交大等高校院所校友资源,鼓励、吸引校友在西安投资兴业、创办企业。
三、支持校地协同引导创新要素加速聚集创新港。
11.规划建设创新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示范区。在西咸新区内规划建设东至钓鱼台路、南至双桥村、北至阿房一路、西至西咸新区边界,共25.77平方公里的示范区,为科技成果转化、区域招商引资、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教育、科研和产业用地,充分发挥示范区辐射带动作用。
12.支持创新港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支持入驻创新港的各类人才优先配租保障性租赁住房,对新市民、青年人才聚集的事业单位、科技型企业,支持其申请集体整租保障性租赁住房。
13.支持创新港建设创投小镇。校地企联动设立创新港“一基金、一平台、一园区、一超市”(天使创投基金、股权交易平台、基金园区、金融超市),举办常态化创投路演,对接吸纳一线城市风险投资基金、产业引导基金进驻,加快金融要素聚集。鼓励境外机构投资创新港入驻企业,加强与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等多层次合作,开发科技金融新产品,全面加强创新港金融生态建设。
14.支持重大项目招引落地创新港。依托西交大等高校资源优势,吸引500强企业、国际创新型企业、行业龙头企业以及知名研发机构、开放式创新平台等,在创新港注册设立企业总部、研发中心、协同创新平台。
15.支持创新港深度参与科技开放合作。充分挖掘利用全球高端创新资源,推动西交大与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在创新港设立联合创新中心。支持创新港建设“一带一路”研究院、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科技创新中心、人才创新中心)等,在粤港澳大湾区建立国际创新基地、香港研究院等,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开展创新研究,服务全市产业发展。
16.支持高校毕业生留市就业创业。在创新港设立高校就业服务驿站,建立校地企就业联动机制,对高校毕业生创办的小微企业等,给予创业补贴、优惠贷款等支持。
同时,市级层面建立支持创新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工作协调机制,协调机制办公室设在市科技局,负责牵头调配整合相关资源,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和支持办法,协调解决工作推进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来源:长安范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