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榆林:打造鲜活生动的“非遗之城”

2024-08-02 11:33:11 作者:刘燕郡

定边皮影道情戏

榆林小曲

榆林剪纸

横山说书

米脂铁水打花技艺

绥德石雕雕刻技艺

绥米唢呐

榆林位于陕西省最北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黄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是久负盛名的陕北民间艺术之乡,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近年来,在文旅部和陕西省文旅厅的悉心指导下,榆林市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见人见物见生活,非遗保护传承取得了积极成效。

榆林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现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2项、省级66项、市级211项、县级565项,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5名、省级84名、市级420名、县级1114名。

强化顶层设计 整体性保护成果斐然

近年来,榆林市在非遗保护方面不断强化顶层设计,加强基础建设,非遗整体性保护成效显著。

保护机制不断健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实施意见》《榆林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认定保护管理办法》,建立榆林市非遗保护联席会议制度,坚持依法依规促进非遗保护传承。

资金投入不断加大。市财政每年预算非遗保护专项经费3000万元,县市区配套经费要求不低于200万元,省级以上传承人每年补助1.2万元,市级补助1.45万元。

保护体系不断完善。建成市级非遗综合展馆1个,陕北民歌专题博物馆1个,综合性非遗展示场馆、专题馆35个,县级以上非遗传习所104个。省级非遗工坊21个,非遗特色示范县、镇、街区6个,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3个、非遗传承教育实践基地3个。全市12个县市区先后有4个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104个被命名为“陕西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23年1月28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公告,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陕西省榆林市)通过验收,正式公布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榆林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保护更上新台阶。

非遗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

在非遗保护方面,榆林市不断强化重点引领,积极加强活态传承,做到非遗保护传承“见人见物见生活”。

推进非遗“三进”。组织编写非遗教材18本,印刷20多万册。陕北民歌、陕北秧歌等30余个非遗项目走进校园、社区和景区,累计开展活动25万次。榆林学院开设5门非遗课程,非遗融入国民教育体系有力推进。非遗项目融入榆林古城、波罗古堡、赤牛坬民俗文化村等景区建设,文旅融合再上新台阶。

举办活动传承。成功举办首届非遗年会。连续举办了6届陕北民歌艺术节、4届陕北民歌大赛、5届面花文化节和镇北台千人老腰鼓汇演、8届陕北榆林过大年系列活动。

加强宣传推广。拍摄制作23集省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宣传片和19集陕北民歌微视频。在“文化进万家——视频直播家乡年”活动中,连续3年受到中省通报表扬。参与录制央视综合频道《非遗里的中国·陕西篇》。以非遗元素创作排演的艺术精品,获得国家级群星奖5个、省级群星奖20多个。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举办为期半年的“榆林·陕北民歌展”,提高了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和榆林非遗知名度、美誉度。

推动对外交流。与扬州市举办了5届曲艺交流展演,与安康市举办了两届陕北陕南民歌交流展演。横山老腰鼓、陕北秧歌、绥米唢呐在中国—中亚峰会获国外元首赞誉,赴德国参加柏林国际旅游展览会,为国际文化交流作出贡献。在全国8省10市圆满演出21场陕北民歌音乐会,为全国人民奉上了听觉盛宴。

加强理论研究。在榆林学院设立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研究基地,出版陕北文化研究专著200余部、学术论文60余篇,从理论层面支撑非遗传承保护工作。

“非遗+”品牌建设助力文旅发展

以“非遗+”为抓手,打造非遗品牌,创造性转化进一步加强。

“非遗+节庆”成为常态。坚持在春节等重要传统节假日期间将优秀非遗项目集中展演。2024年春节期间,榆林市精心组织策划的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古城过大年”暨“陕北榆林过大年”活动,包括4大板块200余项活动内容。民歌、秧歌、说书、剪纸、唢呐等本地非遗项目在过年期间轮番展演。全国秧歌展演更是邀请全国各地35支秧歌队近3000名传承人和队员从正月初四至十五在榆林古城连续展演12天,被人民网等官方媒体重点报道,在央视新闻联播集中报道2次,并在“游陕西”平台用11个海外社交媒体账号投放,仅抖音曝光量就达12亿次,受到广泛关注好评。

“非遗+旅游”成为亮点。建成全国一流的陕北民歌博物馆,累计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成为来榆旅游的网红打卡地。5个县区开设“非遗小剧场”,榆林古城老街小剧场演出已超1000场,受到市民及游客的喜爱。借助非遗年会大平台,将榆林古城打造成“非遗之城”,引进7项国家级、5项省级、8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入驻榆林古城,各类非遗在老街每周进行常态化展示展演,榆林古城成为文化传承展示的重要示范载体,2023年接待国内外游客30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1亿元。

“非遗+乡村振兴”成效显著。佳县赤牛坬民俗文化景区依托一座民俗博物馆和一部大型原生态实景剧《高高山上一头牛》,获评“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绥德石雕产业链年产值达1.5亿元,吴堡张家山手工挂面作坊600多个,年收入逾6000万元,带动当地就业近万人,为当地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来源:文化艺术报

责任编辑:樊锐祥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