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各国经济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为提高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我国期货市场对外开放正稳步推进。
日前,期货日报新马调研组走访了新加坡交易所(下称新交所)及马来西亚衍生产品交易所(BMD),希望通过对两家交易所国际化路径及发展趋势的研究,为我国期货市场发展提供更多的思路。
始于精准定位 兴于多方合力
一走入新交所大厅,现代化气息就扑面而来。液晶屏幕上循环播放着交易所的动态,上方显示交易品种的红绿长条显示屏,从电梯一直延伸至交易所大厅深处。在显示屏的对面,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的新加坡新闻演播室占据了重要位置。其中,除了用于拍摄的区域外,多个播放着CNBC全球不同时区新闻演播室情况的屏幕在闪烁,加之不同肤色的新交所员工以及来往办事的合作方人员,赫然已为新交所打上了国际化的标签。
谈及新交所的国际化发展路径,新交所董事总经理简佩玉表示,早在新交所设立之初就确定了国际化交易所的定位。
1999年12月1日,新加坡证券交易所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合并,成立了新交所。其中,成立于1984年的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是亚洲地区首家金融衍生品交易所,该交易所设立的初衷就是为了巩固、强化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贸易中心的地位。
据调研组了解,20世纪七八十年代,新加坡作为亚洲的重要港口城市,执行自由贸易港政策,并因此成为东南亚的贸易中心。伴随着各大跨国公司将其亚洲贸易总部设在新加坡,全球各大金融机构也纷纷在新加坡设立分支机构。
1984年之前,东南亚地区没有可以用于管理价格波动的期货市场,主要利用美国市场避险。因此,每当美国交易时段结束,亚洲市场的波动和价格风险就无法控制。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保持新加坡贸易中心、金融中心的国际地位,继续创造良好的条件吸引外商和金融机构,新加坡政府积极创造条件,筹建期货市场,给贸易商、加工商、金融机构提供管理价格波动风险的工具和市场环境。
1984年,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成立后,考虑到其交易时段正好可以与美国交易时段形成互补,芝商所(CME)首先与其达成合作,建立了新加坡与CME的“对销联系”,为全球投资者提供全天候24小时的交易服务。
据介绍,在“对销联系”建立前,期货交易是12小时交易机制,交易者还面临着12小时交易之外的价格波动风险无法控制的问题。事实上,即使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的发展,期货交易逐渐进入24小时交易机制,但在“对销联系”建立前,交易者如果进行跨市场交易,仍然可能面临风险无法完全对冲、市场时滞及费用增加等问题。“互相对销制度”建立后,不仅两个市场的参与者在交易时可以更加便利,两家交易所的运行效率也得到了大幅提升。
简佩玉表示,新加坡证券交易所与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合并后,新交所又陆续推出了多个国际化的衍生品品种,进一步强化了国际化交易所的定位。
简佩玉告诉调研组,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新交所逐渐成为泛亚洲多元资产衍生品交易所以及亚洲最出色的风险管理平台之一。作为全球首批采用《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原则》(PFMI)的交易所之一以及《巴塞尔协议Ⅲ》框架下获认可的合格中央对手方,新交所具有先进且完备的金融基础设施,不仅具有中国、印度、日本和东盟基准股票指数离岸市场品种,还是国际性的上市平台。在该平台上市的公司,近40%来自新加坡以外地区。
多维合作 提升产品全球可见性
BMD的国际化之路与新交所相似,同样与芝商所的合作有关。
据BMD市场推广及零售业务主管张晓善介绍,BMD的前身是成立于1980年7月的东南亚第一家期货交易所——吉隆坡商品交易所(KLCE)。在其成立前,马来西亚政府为了减少该国对橡胶和锡出口的依赖,开启了多样化计划,1960年前后开始在本土推广油棕种植,带动了当地棕榈油产业的快速发展。
张晓善告诉调研组,1980年前后,为给相关产业提供管理棕榈油价格波动风险的工具,马来西亚政府部门推动了KLCE的成立。在这样的背景下,原棕榈油期货(FCPO)成为最早在该交易所交易的品种之一。
此后,马来西亚衍生品市场推出了多个品种,并经历了多次整合,但原棕榈油期货一直是最重要的交易品种。21世纪以来,BMD原棕榈油期货的交易量稳步提升,其价格也逐步成为全球原棕榈油的价格基准,成为现货食用油行业、生物柴油能源以及大宗商品期货市场交易员关注的重点之一。
张晓善认为,FCPO能有如此发展,与2009年BMD和芝商所成为战略合作伙伴有一定关系。据介绍,2009年BMD与芝商所的合作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包括芝商所收购BMD 25%的股权、获得BMD FCPO结算价格的许可以及将BMD产品在CME Globex电子交易平台上市。
“这次合作大幅提升了BMD产品的全球可见性和连接性。”张晓善说。相关数据显示,自2010年BMD产品在CME Globex电子交易平台上市以来,国外交易量显著增加,从2010年的167万手增长到2023年的1051万手,整体增长了529%。
另外,这种直接接入的方式对马来西亚衍生品市场的交易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提升了马来西亚衍生品在全球范围内的可见度。最新数据显示,从2022年开始,BMD的海外交易量已超过了马来西亚本土交易量。
BMD已于2019年回购了芝商所持有的股权,BMD目前由马来西亚交易所全资拥有。“2023年年底我们与芝商所延长了BMD产品在CME Globex电子交易平台上交易的协议,我们的产品会继续在该平台上交易至2028年9月。”张晓善告诉调研组。
在芝商所董事总经理兼亚太区负责人Russell Beattie看来,交易所之间不应该只存在竞争关系,更应该在满足实体经济需求的共同目标下合作,专注于新产品或服务的开发。
张晓善表示,马来西亚衍生品市场交易结构的变化,与BMD为加强国际市场的互联互通并提高跨市场风险管理水平作出的努力也有一定关系。据张晓善介绍,为提高市场参与者的跨市场风险管理水平,马来西亚衍生产品清算所(BMDC)不仅允许将由马来西亚银行批准发行的林吉特和美元信用划在BMD的履约保证金范围,还将澳大利亚元、英镑、欧元、港币、日元、马来西亚林吉特、人民币、新加坡元和美元等标准货币作为BMD的履约保证金使用。
此外,BMD还于2023年11月推出首个货币期货合约——迷你美元兑离岸人民币期货(FCNH)。在张晓善看来,该期货合约可以为在中国开展业务的中小型企业,以及需要在美元对离岸人民币汇率波动中对冲风险的企业管理者提供风险对冲的便利。同时,这一举措还将为市场参与者带来更大的灵活性和更丰富的交易机会,同时巩固了交易所衍生品在全球金融市场中的卓越地位。
2024年3月18日,为进一步增强马来西亚衍生产品市场的全球可及性和吸引力,BMD与大连商品交易所合作,正式上市大连商品交易所豆油期货(FSOY)合约。据了解,该合约是BMD推出的首个非棕榈类食用油期货合约。
据了解,BMD推出该品种,主要是考虑到棕榈油和大豆油是消费最广泛的两种食用油,它们的相对价格对市场参与者,尤其是经常交替使用这两种油为原料的食品制造商来说非常重要。张晓善表示,尤其近年来大豆油已成为食用油和生物燃料的重要原料,在此时引入FSOY不仅可为中马建交50周年锦上添花,还可让交易者更好地抓住两种常用替代商品之间的价差交易机会。
(来源:期货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