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管子行业分化发展趋势明显

2024-09-11 13:01:31 作者:韦夏怡

2023年全球资产管理规模重回正增长,国内市场在‘资管新规’实施后由外延式的高增长阶段进入内涵式的高质量发展阶段,行业规模稳步增长3.41%至138.38万亿元。在新的经济复苏周期和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资产管理行业面临着深刻转型,肩负着为经济社会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和助力共同富裕的历史使命。”光大理财近日发布的《中国资产管理市场(2023—2024)》报告(下称“报告”)显示。增长模式变革的时代背景下,居民财务将面临再配置,理财理念和投资价值观也将重构,这都对资管机构提出了更多要求。报告建议,在市场低利率和投资者风险偏好降低的“双低”时代,资管机构需要提升四个方面能力以应对潜在的低收益环境。

报告显示,2023年,资产管理行业全面实现净值化、规范化转型,回归资产管理本源,资产规模在曲折中小幅增长,各资管子行业在逆境中曲折前行并呈现分化趋势,行业格局重塑。其中,银行理财从2022年底的市场冲击中有所恢复,但理财规模同比仍下降3.10%;公募基金规模延续缓慢增长态势,同比增长4.95%;保险行业保费收入较快增长,保险资管规模增速达10.47%;信托行业在经历新规落地后持续转型,规模大幅增长,同比增幅达15.64%,增速领先其他子行业。另外,私募基金监管更趋规范,行业回归稳定态势,券商资管、期货资管通道业务持续压缩,行业总规模继续下降。

具体来看,截至2023年末,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达26.80万亿元,虽然连续两年下降,但触底迹象显现。2024年一季度以来,在存款利率下调以及机构配置力量作用下,债市表现良好,银行理财规模进一步恢复。投资收益方面,2023年银行理财产品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6981亿元。其中,理财公司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5242亿元,同比增长0.85%。另外,过去一年,公募基金行业的管理规模也进一步提升,总规模达37.26万亿元,规模占比从26.53%进一步提升至26.92%,继续领跑资管子行业。其中,不包括公募基金公司管理的私募资管计划和公募基金公司管理的养老金,公募基金规模为27.60万亿元,首次超过银行理财规模。

“2023年以来,中国居民金融资产中现金及存款占比阶段性提升。拉长时间周期,我们认为低收益环境下,居民金融资产结构在不同风险收益特征资产之间的占比或重回均衡。”报告中指出,长期来看,打破刚兑、存款利率下行后各类金融产品的风险收益属性更加清晰和市场化,有助于居民形成正确的风险收益预期,在此基础上,风险收益、期限匹配等带来的投资体验改善、跑赢通胀的收益率底线要求、资本市场自身的高质量发展都将推动居民资金从存款再次进入资本市场。就金融投资而言,报告分析指出,当前居民风险收益相匹配的意识逐渐清晰。2018年的“资管新规”打破刚兑,2022年底银行理财“破净潮”,连续三年的资本市场下行,都是较为深刻的投资者教育现实实验。一系列变化都促使居民对各类资产风险收益特征进行重新认识和定位,同时更重要的是,对自身整体的风险承受能力进行审视,推动资产配置回归自身真实风险偏好。

展望未来,报告指出,面对潜在低收益环境等,行业需从传统的配置“票息”向配置“能力”转变,探索规范化发展另类投资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创新产品设计匹配资金需求。相关机构当前应提升“四方面能力”应对潜在低收益环境:一是提升利率债投研能力,应对固收市场类利率化;二是积极发展国内ETF市场,布局被动指数投研能力;三是规范发展非标市场,向另类投资转型;四是匹配资金需求与偏好,提升产品创新能力。

同时,报告建议,在原有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实践的基础上,推出二类公募资管产品。二类公募资管产品指面向一定投资者、投资起点金额较高(如50万元以上),允许小比例投资另类资产(含非标债权及股权资产),具有一定封闭期的公募资管产品,其相应底层资产可以采用混合估值或引入收益平滑机制等估值方法。该类产品一是可以为普通投资者提供低风险投资渠道;二是可以通过公募产品为股权投资市场汇集更多长期资金,支持科技创新产业发展。

(来源:经济参考报)

责任编辑:刘明月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