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问,在贫瘠荒凉的晋西北土地上,哪种农作物养育人民的功劳最大?以我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对这块土地上生活的人的感情,我觉得非莜麦莫属了。千年前,五谷——稻麦黍稷菽排序中,麦排在第二。莜麦亦麦属,“楷细四出,穗缀其上,食之易饱不化,边民殆终岁以为粮也。莜麦性耐寒,可三时种,故于关塞宜,山西通谓之莜麦”。
在晋西北地区,莜麦的地位应该排在第一,因为这里的地理气候非常适宜莜麦生长。广袤的晋西北黄土高原地带,虽有管涔山、芦芽山的庇护,但气候高寒冷凉,十年九旱。历千年万载,经物竞天择,莜麦进化形成了典型的旱作农业的生理特征:喜寒凉,耐干旱,抗盐碱,生长期短,根系发达,叶片气孔小而少,蒸腾小,需水少。好像是上天专门为晋西北人民造化的神奇物种,合天时,适地利,通人性。千百年来,莜麦俨然是晋西北的一位主人,在干旱贫瘠的土地上茁壮生长,造福民众。
莜麦为禾本科植物,《本草纲目》中称之为雀麦、野麦子、燕麦。莜麦不易脱皮,所以被称为皮燕麦,是一种低糖、高营养、高能食品。燕麦性味甘平。能益脾养心、敛汗。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可用于体虚自汗、盗汗或肺结核病人。煎汤服,或“舂去皮作面蒸食及作饼食”(《救荒本草》)。燕麦耐寒,抗旱,对土壤的适应性很强,能自播繁衍。燕麦富含膳食纤维,能促进肠胃蠕动,利于排便,热量低,升糖指数低,降脂降糖,也是高档补品之一,在贫苦地区是不可缺少的主粮。在晋西北地区被誉为一宝,也是过去当地民众中流传的“莜面、山药、羊皮袄”三宝中的第一宝。
用莜麦磨制成的莜面制作、食用方法灵活多变,可搓、推、擀、卷,用莜麦面做成的饭食花样百出。莜麦面做成的饭食美味可口,但在加工莜麦面时却有诸多特殊要求,须先筛簸去杂,淘洗,后炒熟,再磨面。炒麦时要掌握火候,不宜过生或过熟。制作莜面饭时要用沸水和面,称为冲熟,做成的食品必须蒸熟,称为“三熟”,如三熟中一熟不到,就会影响食用口感,失去莜麦面的独特风味。
晋西北群众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摸索出了花样繁多的莜面吃法。以我的家乡岢岚为例,在面板上可推成刨花状的“窝窝”;可搓成长长的“鱼鱼”;用熟山药泥和莜面混合制成“山药饼”;用熟山药和莜面拌成小块状再炒制成“圐垒”;将生山药蛋磨成糊状混合莜面用抿面床抿成的“山药抿面”;小米莜面山药蛋煮成的“莜面糊糊”;莜面皮包馅的“莜面饺子”;将莜麦炒熟磨制成的“炒面”,还有诸如山药莜面饼、莜面拿糕、莜面饸饹、莜面抹片、莜面菜囤囤、莜面不烂子等等,各具风味,百吃不厌。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粮食紧张,食物短缺,乡村的莜面食品常常用作招待客人的精细食物。
儿时生活在管涔山底下的一个小山村里,村子的不远处就是闻名晋西北的芦芽山高山大草甸——荷叶坪。村中不多的土地大部分种植土豆、玉米、高粱、谷子、糜黍等高产作物,用来养活全村的百十口人。只在一些山梁瘠地上种几亩小麦、莜麦、黑豆等精细作物,秋收后家家户户分回几十斤,用来改善生活。小麦磨成的不多的白面,只在逢年过节蒸馒头、包饺子吃;黑豆,过年时用来做豆腐;莜麦面用处就最多了,在城市市民粮本上算粗粮的莜面,在农村老百姓眼里可是金贵的粮食。农忙季节,农村人活路多,农活重,需隔三岔五地吃一顿莜面饭,一来补充体能,二来莜面饭耐饥。俗话说得好:“三十里莜面,四十里糕,二十里荞面饿断腰。”糕虽说最耐饿,但黄糕在农村算是一种更稀罕的食物,除了家里办婚丧嫁娶事宴时能吃上一顿,其他时节家家户户都不会轻易动油锅煎糕吃。一来没油,生产队时每家每户每年仅能分到三五斤左右的胡麻油,任谁家都不会奢侈地吃费油的油糕。只有莜面,还算宽裕,吃法也简单。莜面无论咋做,都离不开那一大瓮腌菜。莜面窝窝、莜面饸饹、凉饸饹、莜面鱼鱼等蒸制的莜面饭出锅后,在腌菜瓮里舀半碗酸汤,炝点葱,滴点醋,加点辣椒面,便调制成了吃莜面饭的蘸汤。农家汉子端起粗瓷大笨碗,三碗莜面饭进肚后,在一下午的劳作中都会生龙活虎的。
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农民种地有了自主权。那年我家也分到二十多亩地,其中有十多亩是山梁坡地。开春季节,父亲和乡亲们左右权衡,按照蔬菜、经济作物、基本口粮等需求,在那十多亩山梁地上全部种植了莜麦、豌豆、黑豆等作物。一个正月里,父亲没有歇息过一天,在村子里四处捡拾农家肥,运到准备种莜麦的地里。那年,我家种植的十亩莜麦获得空前大丰收,平均亩产达到了五百公斤,母亲看着仓房里堆积如山的莜麦麻袋,喜极而泣。
地里的活计忙完后,母亲在家里开始忙活起来。让父亲把仓房里的莜麦麻袋倒腾出几袋来,天天筛、簸、淘、炒,到磨坊里磨成莜面、炒面,混合豌豆磨成豆面。家中闲置了十几年的几口大瓮装满了各种面粉。开春时,父亲就去城里的集市上逮回一只小猪仔,猪食里多了粮食,小猪仔像吹气似的往大长。大雪时节,那口猪杀出了二百多斤的猪肉。整个冬天,母亲隔三岔五地就做一顿猪肉莜面饭吃。松散粗糙的莜面在母亲的手里变成了花样百出的莜面饭,配上肥腻馋人的猪肉臊子,成为农家最可口的饭食。
我们村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使得莜麦生长期长,产量高,籽粒长,单颗重。加工出来的莜面又白又细,做出来的莜面饭食筋道、适口。那些年,莜面饭成为最受家乡人民欢迎的食物之一。有的人家一日三餐都离不开莜面饭。从饥荒年代过来的老人还留下了“三天不吃莜面饭,肚里的馋虫闹得慌”的戏语。
现在家乡岢岚县是“中国绒山羊之乡”,羊只饲养量多年来稳定在一百万只左右,有“骑在羊背上的岢岚”和“三晋绒山羊第一县”的美誉。吃莜面饭时,家乡人民喜用羊肉熬蘸汤。家乡的民间一直流传着这样一首打油诗:“岢岚好茶饭,羊肉蘸莜面,加点山药蛋,谁吃谁称赞。”
走进家乡街头的大小饭店和农家屋舍,羊肉莜面是饭店的招牌主食,是农家的家常便饭。吃过莜面饭的农家人,做起农事来生龙活虎,力气倍增。如今,岢岚的羊肉蘸莜面,已经跨过宁武关,越过芦芽山,在忻州、太原、京津等地广为设摊,有些地方的饭店,已把羊肉蘸莜面作为招待贵宾的地方名食。
每年的秋季,是农家人盛大的节日,遍地金黄的莜麦穗穗在艳阳秋风的吹拂下,摇晃着铃铛,催促着农家人收割。村外的场面上,金黄色的莜麦颗粒跳动着丰收的喜悦。历经千年的莜麦,正成为家乡这方土地上的农业图腾和幸福生活的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