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渭南市澄城县充分发挥壶梯山红色教育作用,将“质朴诚信、果敢强毅、尚德崇文、进取创新”的精神融入促农增收和乡村振兴等工作中,通过做大做强澄城樱桃产业、培育壮大特色设施果蔬,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让基层群众的腰包鼓起来、生活富起来、人居美起来。
壶梯山,因形似水壶,状如阶梯而得名,其地势险要,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更因解放战争时期的一场战役而被人铭记。近日,记者探访壶梯山战役旧址。驱车来到澄城县冯原镇,再向北行驶两公里左右,便到了壶梯山脚下。
远观整个山脉,与黄龙山斜坡相接,似断非断,似连非连,拔地而起,突兀孤立,山高96米,山顶海拔1200米,形似水壶,状如阶梯,的确名副其实。沿着木楼梯拾级而上,走到小广场中心位置,红色的纪念碑庄严地矗立在那里,上面写着“壶梯山战役,西北野战军,彭德怀、习仲勋、张宗逊、王震,一九四八年八月,杜立海、彭青云、张富清,战斗英雄,南下关中首捷,歼敌万人,奏响解放大西北序曲”。在碑前伫立、凝视,鞠躬行礼时,似乎能感受到,76年前那个硝烟弥漫的岁月。
1948年,彭德怀、贺龙、张宗逊、王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西北野战军在此发动了著名的壶梯山战役,全歼国民党36师,为解放西安、解放大西北创造了有利条件。壶梯山战役中,战斗英雄杜立海、张富清顽强作战,分别荣获“特等战斗英雄”、师一等功荣誉称号。
“这是西北野战军南下关中第一个大胜仗,是人民解放军从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重要组成部分,奏响了解放大西北序曲,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即将来临。”澄城县原党史办主任弥智学告诉记者。
1948年8月之后,这片红色的沃土以浴火重生的姿态,迎接了新生。曾经饱受战火洗礼的土地,如今岁月静好;那段血与火凝结的历史,将永远被铭记。
为充分发挥壶梯山红色教育作用,近年来,澄城县和驻城部队在此共建军民融合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此同时,崖畔寨遗址、中共第一野战军前委第六次扩大会议旧址也成为广大干部群众接受党史学习教育的基地。
“澄城革命历史悠久,红色资源厚重。要把壶梯山战役这种敢打敢拼、坚韧不拔、勇于胜利的革命精神与当前正在开展的乡村振兴、项目建设、高质量发展等各项中心工作结合起来,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全面推动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这已成为新时代澄城县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共识。”澄城县委相关负责同志告诉记者。
近年来,澄城县通过红色革命教育,将“质朴诚信、果敢强毅、尚德崇文、进取创新”的精神融入促农增收和乡村振兴等工作中,通过做大做强澄城樱桃产业、培育壮大特色设施果蔬,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让基层群众的腰包鼓起来、生活富起来、人居美起来。
当日下午,记者来到冯原镇马村樱桃种植能手成云浪家中。采访中他向记者介绍,每年8月天气最热的时候,当大多数樱桃树还在生长阶段,他就把从外地引进的新品种樱桃树和装有营养液的袋子一起移进冷库,通过人工调节冷库温度,使樱桃树提前进入休眠期。进入10月后,天气渐冷,再把樱桃树挪回大棚,在智能控温的大棚环境里重新长叶、开花、结果。这样,到了春节前,大棚内的樱桃就能抢鲜上市。
“今年春节前后,我的3棚新品种樱桃商品果每斤售价300元,收入十分可观。”成云浪说,目前,全村发展新品种樱桃16000余株,樱桃设施大棚24个,每年大棚樱桃可从1月至5月错峰上市,并与露天樱桃上市实现“无缝衔接”,延长樱桃销售季,仅樱桃产业就为群众增收300余万元。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澄城县樱桃面积达到10万亩,预计产量8万吨以上,产值约30亿元。如今的澄城,将继续在樱桃扩规模、调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促营销和标准化生产上攻坚发力,朝着中国樱桃第一县目标稳步迈进。(来源:渭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