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红险正式进入“2.0时代” 各家险企看重长期布局

2024-10-10 16:33:08

10月1日起,分红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正式进入“2.0时代”。这意味着,“2.5%+浮动收益”的分红型保险产品已正式下架。

分红型保险 - 快懂百科

保险需求旺盛

8月初,金融监管总局发布的《关于健全人身保险产品定价机制的通知》明确提出,自2024年9月1日起,新备案的普通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为2.5%,相关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按2.5%执行;预定利率超过上限的普通型保险产品停止销售。

自2024年10月1日起,新备案的分红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为2.0%,相关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按2.0%执行;预定利率超过上限的分红型保险产品停止销售。新备案的万能型保险产品最低保证利率上限为1.5%,相关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按1.5%执行;最低保证利率超过上限的万能型保险产品停止销售。

在此背景下,储蓄型保险需求进一步释放。尽管监管部门多次强调禁止“炒停售”,但不少保险代理人趁此机会在社交平台发布“3.0时代、2.5时代收官倒计时”等宣传语,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保费收入的高增长。

仅8月当月,人身险公司实现保费收入3104亿元,同比增速高达54.1%,为今年前8个月同比增速最高峰值。A股5家上市险企前8个月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21655亿元,同比上升5.6%。受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切换影响,人身险公司加大销售力度。从单月保费收入来看,A股5家上市险企均实现同比大幅增长。新华保险、人保寿险、太保寿险、平安寿险和中国人寿寿险公司单月保费分别同比提升122%、79%、53%、36%和29%。

国信证券分析师孔祥认为,9月,分红险及万能险预定利率进行切换,利好人身险行业9月保费增速的延续。

负债成本持续压降

为何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一再下调?业内人士认为,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率持续承压,降低负债成本是资产负债匹配的内在要求。

中国人寿总裁利明光认为,降低预定利率和最低保证利率上限将有利于人身险行业刚性成本下降,并促进长期风险管控,推动公司健康发展。建立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的动态调整机制,有助于寿险公司进行资产负债管理,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促进人身险行业长期稳健经营。

近两年,监管部门持续引导保险行业压降负债成本,降低利差损风险。

8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金融监管总局财产保险监管司司长尹江鳌表示,金融监管总局多措并举推动保险业特别是人身保险业加强利源管理,提升负债质量。适时下调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建立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加快资产端收益率向负债资金成本率的传导,使资产和负债更加匹配,强化投资收益率对结算利率和分红水平的刚性约束,推动客户利益真实化和合理化;督促保险公司调整产品的结构,优化保单利率的演示,合理引导市场预期。

9月11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到,“支持浮动收益型保险发展”,其中就包含分红险。

通常来说,分红险的预定利率会低于普通型产品,其吸引点主要是基于保险公司“三差”(死差益、利差益和费差益)所产生的可分配盈余带来的浮动部分分红。在目前保险公司普遍较为依赖利差的基础上,资本市场波动对分红险的分红水平会造成较大影响。不久前,不少保险公司已经在官网公布了红利实现率,其结果并不太理想。有业内人士统计,超过90%的产品分红实现率(年度现金分红、保额分红)未达100%。

多家保险公司公开表示,这主要是由于资本市场波动、利率下行导致的。为了长期稳健经营,各家保险公司分红险的实际客户利益普遍有所下降。

产品是否还有吸引力

对于10月1日起分红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下调是否会影响保费收入情况?业内人士普遍看好分红险产品。在中期业绩发布会上,中国人寿、中国平安等多家险企均表示,未来,分红险将替代传统保险,成为新的主力产品。

中国人寿总精算师侯晋提出,在进行产品和业务转型的过程中,进一步加强长期分红产品的研发与投放,并平衡好保证利率水平和浮动利率之间的关系、平衡好演示利率水平与分红实现率水平之间的关系。

中国平安联席CEO郭晓涛公开表示,预定利率下调将有效防止行业利差损持续恶化,为了应对这一变化,公司将对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调整,未来产品结构将以分红产品作为主打产品,预计占50%以上。

中国太保总精算师兼财务负责人张远瀚也表示,随着预定利率下调,原来的产品结构已经不太适合客户的需求。长期来看,分红型产品占比会超过50%。

新华保险副总裁、总精算师龚兴峰表示,要在分红险进行发力,推出更多的分红险来满足客户对于保障、储蓄以及整个资产传承等方面的需求。

(来源: 金融时报 )

责任编辑:王立钊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