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市场基础建设是促进期货市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之一,也是市场稳定运行和功能充分发挥的基石。先进的交易系统能够保证交易的高效、公平和透明,提高市场流动性和活跃度,吸引更多投资者参与。完善的结算系统保障了资金的安全结算,降低了信用风险,是市场信任的重要保障。风险管理制度的健全可以有效防范风险的过度积累和扩散,维护市场的稳定。
在同济大学副教授、避险网联席CEO 马卫锋看来,我国期货市场基础建设特色鲜明,从最初的摸着石头过河到后来的“三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发展,目前已经实现产品体系(除汇率类、信用类衍生品外,商品、股指、国债类衍生品均已上市,已成为全球第一大商品衍生品市场)初具规模、法律法规框架基本完备、市场功能基本形成。
“我国期货市场基础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然而,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需要进一步加强,以适应全球期货市场的发展趋势。”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韩乾表示,期货交易所作为期货市场基础建设的核心主体,在落实《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促进期货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的要求上,肩负着不可替代的责任,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据了解,围绕产业链供应链转型升级的实际需要,国内期货市场持续完善产品和制度供给,不断提升市场运行质量,加强综合服务能力,多措并举满足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多元化需求。目前,我国期货市场已上市141个品种,覆盖农业、工业、航运、金融等国民经济主要领域。大部分品种交易活跃,成为企业开展现货贸易的定价基准和进行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保险+期货”为数百万农户、数千万亩农地提供了实实在在的保障。
作为国家重要金融基础设施,国内5家期货交易所充分发挥期货市场的基础性功能,在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维护国家粮食、能源安全、提升工业影响力上持续发力。
据了解,针对上市的期货品种及对应的产业,各期货交易所有的放矢,将特色服务体系融入期现结合发展,坚持优产品、拓市场、强服务,不断推动期货市场质效提升,为促进市场高质量发展打牢“根基”。
为顺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期货交易所做精做细已上市金融、商品期货品种,有针对性地进一步扩大风险管理覆盖面。聚焦科技创新、制造强国等国家战略,各期货交易所丰富品种布局,聚焦产业需求、贴近现货贸易变化,持续优化合约制度、适时调整交割质量标准,形成覆盖全国重要大宗商品关键流通节点和主要产销区的交割布局,发展完善交割制度“工具箱”。通过创新升级服务品牌,广泛动员期货市场力量,贴近实体企业诉求拓展产业参与的深度和广度;通过引入做市商制度,持续加大对做市商的管理和支持力度,有效推动合约连续活跃度改善,进而促进品种功能充分发挥、市场运行焕发活力。
作为服务实体经济的创新发展成果,期货交易所场外业务平台为实体经济提供了更多的风险管理选择,其与场内衍生品相辅相成,共同构建强有力的风险管理防线。
“构建覆盖广泛、结构合理的期货期权品种体系,能够满足不同行业、不同市场主体的风险管理需求。这不仅涵盖传统的大宗商品如农产品、金属、能源等,而且包括新兴领域如绿色金融、科技创新等,拓宽了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广度和深度。”中州期货总经理陈扬发表示,通过不断丰富上市品种,期货市场能够更加精准地对接实体经济的需求,为各类企业提供定制化的风险管理解决方案。这种精准服务有助于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品种体系的完善和创新业务的发展,也有助于提升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通过公开、透明、高效的交易机制,期货市场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和未来价格趋势,为实体经济提供有效的价格信号和资源配置指引。”陈扬发表示,通过场内和场外套保等操作,企业可以有效管理价格波动风险,提高经营稳定性。而场内市场和场外市场的互补与互动,有助于形成更加完善和高效的市场体系。
“从构建高质量发展路径来看,期货交易所不仅需要上市更多的期货期权品种,而且需要不断提升期货期权品种的运行质量,提高定价效率,优化交割规则,完善交割库布局,探索推广更多贴近实体产业的业务模式和服务案例,切实践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使命。”冠通期货总经理母润昌如是说。
(来源:期货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