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修订草案)》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其中对洗钱风险管理措施和储户权益作出新的规定,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近几年来,部分储户或许会感受到开户办卡、存钱取钱变得更繁琐了。有人去网点开户,却被告知“只能办Ⅱ类卡”,取现和转账额度非常有限;有人因为收到一笔转账,导致整个账户都被冻结;还有诸多网友反映“存钱容易取钱难”,或是被要求提供第三方证明,或是被盘问取钱目的、个人信息……面对储户疑问,有的柜台人员表示“为了反洗钱”,有的则只是笼统回答“有规定、上面有要求”,平添银行和储户之间的矛盾。
这并非有意刁难,确实与反洗钱工作有关。所谓“洗钱”,指的是将犯罪或其他非法违法行为所获得的违法收入,通过各种手段掩饰、隐瞒、转化,使其在形式上合法化。诸如网络电诈、跨境赌博等攫取的“黑钱”,通过许多个人账户进行反复周转,就可能会“洗白”,让犯罪分子成功脱罪。生活中,洗钱行为最直接的信号便是大量租借或收购他人银行卡进行大额交易,银行和金融机构从源头进行监管无可厚非。然而,存款转账无论数额大小,本就是储户正当权益,如何区分洗钱和基本金融服务,成了银行等金融机构需要面对的一道难题。
从储户的反馈来看,部分金融机构的“答卷”并不尽人意。“一刀切”地限制账户流水额度、开卡权限,实则影响到了正常的金融活动;强制要求、摊派任务给柜台人员,不区分情况过度收集储户个人信息,不仅可能让人感到“被冒犯”,也增加了柜台人员的从业压力;“大水漫灌”落实反洗钱的相关政策要求,却缺乏系统的措施和方案,损益几何有待商榷。此次修订反洗钱法,进一步明确金融机构开展洗钱风险管理的情形和措施要求,其目的也是要回应民生关切,解决堵点难点,提高反洗钱工作的法治化水平。
从具体措施出发,不难看出其中“阶梯式”的设计。修订草案提到“持续关注并评估客户整体状况及交易情况,了解客户的洗钱风险”,这是要求金融机构把功夫下在平时,开展动态的、持续性的账户管理,而非察觉到些微异常就一“冻”了之。“发现客户进行的交易与金融机构所掌握的客户身份、风险状况等不符的,应当进一步核实客户及其交易有关情况”“存在洗钱高风险情形且有必要时,可以采取限制交易方式等措施”,则是区分了不同情形下应采取的不同措施,循序渐进而非一步到位,对金融机构的服务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也能避免其将责任与风险直接转嫁给储户。
存款自愿、取款自由是商业银行法的明确规定,反洗钱工作与保障储户正当权益并非不能兼顾。今年9月份修订草案提交二次审议时,相关负责人就强调要健全检测分析体系,保护数据和信息安全。换句话说,过去动不动靠“限制”做的事情,如今要拼技术、拼服务。让百姓安心存、放心取,让金融机构“少打扰”“多办事”,方能真正赢得广大储户的支持,共同筑牢反洗钱的防线。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