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4日,“2024大宗商品现代供应链创新发展大会”在京举行。会议围绕供应链创新发展、化工产业期现结合、农产品期现结合等方面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在12月3日下午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大宗商品市场流通分会、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共同举办的“大宗农产品交易市场专题研讨会”上,来自产、学、研各领域的企业负责人及专家围绕大宗农产品交易市场供应链发展的路径与模式展开深入交流与探讨,积极推动农产品交易市场赋能乡村振兴,促进农产品流通体系加快融入“一带一路”与“西部陆海通道”建设。
会议由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教授主持。他表示,今年以来,政府多次出台政策鼓励大宗商品交易市场高水平发展,强调以新质生产力推动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建设,给我国大宗商品交易市场指明了方向。在此背景下,必须加快探索多种创新模式。
在农产品领域,如何促进传统产业与新质生产力相结合,真正实现降本增效?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大宗商品市场流通分会副会长、秘书长周旭在致辞中提出了三方面建议。他认为,首先,要打造创新性、颠覆性的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很多技术还停留在软件层面,没有下沉到关键的共性核心技术层面,应该继续在核心技术上发力。其次,推动生产要素创新配置。加快培育掌握先进技术的新型劳动者,运用新能源、卫星遥感等新型劳动工具,促进各类市场主体,也就是新型劳动对象,与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工具相结合,促进生产要素顺畅对接。三是促进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相较于消费品,农产品的转型升级虽然慢一点,但不代表落后,它具有后发优势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我们要总结成功经验,树立行业范本,创造更大的社会经济价值。
会上,多位来自产业前沿的企业家发表了对市场发展的见解。对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上海国际棉花交易中心常务副总经理姬广坡认为,一是统筹规划,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统一交割制度,树立正面典型。二是转变观念,发现价值。规避风险从来不是期货市场的专利,大宗商品市场也有价格发现和定向需求,大量的中小品种有这种需求,市场前景巨大。三是鼓励发展新质生产力。可以仿照上海,推出容错机制,由政府兜底,让企业大胆创新。将有地方特色且现货价格波动频繁的小品种、特色品种纳入试点范围,把服务实体经济落到实处。
易得国际数字易货交易平台创始人、董事长王立刚分享了数字易货贸易的应用与实践,为探索新模式、新业务打开了全新的思路。“目前市场面临着资金缺乏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如何生存?交易市场如何用新的业态来解决固有问题?2020年国务院提出支持建设易货贸易平台,在洪涛教授的指导下,我们开始研究数字易货贸易这个课题。”他表示。
2020年10月,易得国际搭建了数字易货交易系统。简单来说,就是将商品的价值、服务的价值转化为易货额度,用易货额度代替货币实现交易,帮助服务业态盘活闲置资源及生产贸易型企业加速流通。与传统双方之间以货换货的交易形式不同,现代化的数字易货贸易以数据流通为基础,可以满足更多场景、更大体量的多边需求。同时,这套体系还可以有效调控市场价格。例如乳制品企业牛奶价格倒挂,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数字易货贸易进行市场调控,解决企业产品倒挂的问题。
“通过数字化系统应用,分散的个体变成综合性产业互通,同时帮助企业构建易货产业链,把资源价值进行易货,又能帮助企业在缺乏资金的情况下解决采购问题,拓宽企业的销售渠道。通过这套系统可以帮助各个地方政府有效形成产业互通,增加地方税收,带动地方就业,建立完整的数据贸易体系。”王立刚说。目前易得国际数字易货交易平台已在全国12个省、30多个地区建设交易中心,交易中心落地后,将把更多社会主体的产品数据免费导入平台上,从而建立起一个覆盖范围更广泛、交易品种更丰富、链接产业更多元的数字易货平台。
此外, 内蒙古青城乳业交易中心副总经理黄庆锋分享了平台建设中值得借鉴的优秀经验,讨论了平台在助力奶业振兴、打开市场新格局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郑州郑大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杰梳理了大宗农产品交易平台在助力产业升级方面发挥的关键作用。他表示,整个大宗商品市场由过去重交易转向做供应链,使业务更加丰富,成为三产融合的重要抓手,这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中亲农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支培元畅谈了他从业10余年来对市场变化的深刻体会及对供应链的理解和认识。
会上,多位教授和专家围绕市场建设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贸易经济系卢奇教授探讨了新质生产力如何优化和提升农产品供应链。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大宗商品交易市场流通分会专家赵绍辉围绕“大宗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创新”做了精彩分析。北京财贸职业学院教授王春娟以供应链企业怡亚通为例,分享了数字流通从信息服务到数字生态的演进过程。
四川联众供应链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洪波、郑州棉花交易市场董事长范国忠、牡丹国际商品交易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怀海等人参会并围绕会议主旨进行深度探讨,共话大宗农产品交易市场创新发展之路。
(来源:期货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