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现结合是提升大宗商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2025-01-06 16:14:19 作者:金影影

2024年10月11日,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中国证监会、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促进期货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首次提出“期现联动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规范商品现货市场交易,促进商品现货市场优化升级,提高商品现货市场信用水平,为商品期货市场高质量发展创造更有利的基础条件”。《意见》的发布不仅着眼于当前的监管和风险防控,为期货市场的高质量发展绘制了长远蓝图,更为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的紧密结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政策引领  期现结合服务实体经济

近年来,多地围绕期现结合制定了路线图,鼓励市场创新发展。2021年7月26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开展期现结合服务广西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建设实施方案》,率先在全国省级政府层面出台政策助推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联动发展。随后,广西相继建立了上海期货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中国—东盟大宗商品期现结合服务基地,推动上海期货交易所建设“中国—东盟有色金属基差贸易专区”。

2022年8月2日,广东省印发《关于完善期现货联动市场体系 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从建立健全期货市场基础设施体系、推动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发展、大力推动期现结合业务发展、营造期货市场良好生态环境等4个方面提出16项工作任务,旨在发展完善期现货联动交易市场体系,打造完整期货产业链,推动广东优势产业升级,提升广东对重要大宗商品的价格影响力。

期现结合的主要优势之一是风险管理。通过同时持有现货和相应的期货合约,投资者可以在价格波动中锁定成本或收益。

期现结合还能提高资金利用效率。期货市场的杠杆效应允许参与者用较少的资金交易较大的资产,而现货市场的实物交割则提供了实际的商品流动。这种结合使得参与者能够在不增加过多资金投入的情况下,实现更大规模的交易。

充分发挥期现结合的优势,能够为企业制定长期发展战略提供稳定的基础,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国际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通过期现结合政策成功提升了本国大宗商品市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优秀范本

期货交易所作为期现结合的主阵地,近年来不断加强与产业客户和地方现货交易平台的合作,形成了很多先进做法和优秀案例。

上海期货交易所以上期综合业务平台为依托,与期货公司风险管理公司及当地贸易商组成了三级市场流通体系,整合资源有效地解决了传统贸易中买货难、买货贵、定价难及风险管理难度大、库存压力大等痛点、难点问题,实现了期货与现货、场内与场外、线上与线下、金融与贸易的互联互通,打造了一个高标准市场体系的样板,促进了产业链与供应链的安全与韧性。2024年,上期综合业务平台扎实推进业务创新,先后上线保税燃料油仓单交易、合成橡胶仓单交易、保税仓单质押业务;与浙江国际油气交易中心合作,上线了浙油中心报价专区基差报价功能,不断发挥期现联动服务实体经济功能,在为实体企业提供更优质的衍生品综合服务、加强期现市场协同联动、营造更健康的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中取得了良好成效。

郑州商品交易所与广西泛糖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在综合业务平台上设立泛糖专区,通过“期货市场定价、现货平台交收”实现期现市场优势互补,形成期货市场推动建设大宗商品统一大市场的新探索,平台的联动点价、竞争点价功能极大地提升了基差贸易的成交效率。2024年前10个月专区共成交近16万吨,成交额超1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0%、230%。在协同促进期现联动发展上,郑商所提出,服务宏观管理,探索推动将更多重要品种期货价格纳入市场监测体系,构建涵盖近、中、远期的层次化、精细化价格信号体系,为相关产业政策制定和调控政策优化提供参考;强化预研预判和风险应对,不断改进预期管理。通过大力推广基差贸易等定价模式,不断提升期货价格作为现货贸易基准的应用程度,积极拓展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场景。

2023年9月,大连商品交易所上线了期转现平台,为参与期转现交易的企业提供业务申请、交易达成、资金结算等一站式服务。从一年多的运行情况看,主要呈现三个特点:一是市场各方参与积极。截至2024年10月底,有122家实体企业开展期转现交易,涉及现货114万吨,贸易额42.4亿元,联动期货成交量和成交额分别为11.3万手、37亿元。二是规模交易稳步提升。2024年前10个月,期转现月均期货成交量和成交额分别为1万手和3.3亿元,分别是2023年月均水平的3.3倍和3.5倍。三是品种工具应用广泛。大商所期转现交易遍及农产品、化工、钢铁原燃料板块,覆盖了大商所17个已上市品种。大连商品交易所期转现平台在促进期现货市场货物融通、价格融合、参与者融汇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风险管理公司成为期现结合的有力推手

2012年,中国期货业协会向期货公司下发了工作指引,明确“期货公司应以设立子公司的形式开展期现结合为主的期货市场配套服务业务试点”。现货业务的开闸,对那些在现货市场上耕耘很久、有深厚现货背景的期货公司来说,多了一条特色化的发展渠道,也让整个期货市场具备了多元化发展的可能。

经过多年发展,期货公司的风险管理子公司已成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期现结合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截至目前,已有90多家风险管理公司经中国期货业协会备案,开展现货贸易、基差交易、期转现、期现套利、仓单质押融资等一系列“泛现货”业务,这些业务以现货为基础,但不拘泥于现货贸易的形式,因此用“风险管理服务”这一概念可以更好地阐释这类业务的定义。

近年来,从“保险+期货”、虚拟库存到基差交易、场外期权,从期货定价、远期锁价、期现联动点价到延后点价、含权贸易,期现结合的业务模式愈发多元化,产业企业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很多领先的企业已经把期现结合作为规避价格风险、增强上下游客户黏性、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与之相配套的解决方案也不断涌现。

一方面,量身定制涵盖期现结合业务管理、风险管理等功能的信息系统软件已成为很多产业企业的“刚需”。另一方面,风险管理公司基于对市场的深刻理解,在策略制定方面的优势得以凸显,能够为客户量身定制对冲方案,通过期货合约等金融工具,抵消或减少因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损失,成为帮助企业实现风险管理和稳健经营、助力期现结合落到实处的有力推手。

(来源:期货日报网)

责任编辑:刘明月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