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发行规模连续几年增长后,2025年开年以来,国内商业银行二级资本债和永续债(以下简称“二永债”)发行放缓。Wind数据显示,截至2月17日,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尚未有银行发行二级资本债,永续债方面仅有桂林银行于1月13日发行1只,发行额为30亿元,“二永债”整体发行只数和规模较去年减量明显。
在业内人士看来,年初“二永债”发行往往集中在国有大行。2024年底,财政部表示将通过发行特别国债的方式支持国有银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因此,今年初国有大行通过发行“二永债”来进行资本补充的必要性有所降低。展望2025年,在国有大行注资及化债背景下,银行“二永债”净供给或相对偏弱。
大行资本补充需求下降
增强商业银行资本实力是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能力的重要方面和基本条件。一般来说,银行资本补充可分为内源性与外源性两大渠道。内源性渠道主要是每年的留存收益以及部分超额拨备,外源性渠道主要有上市融资、增资扩股等,发行“二永债”亦在外源性渠道之列。
近年来,随着债券市场利率走低及商业银行资本补充需要,银行“二永债”整体发行规模持续走高。特别是2024年永续债首度进入主动赎回期,“二永债”发行规模迎来大幅增长。根据Wind数据,以发行公告日计算,2024年,商业银行“二永债”发行规模超1.6万亿元,与2023年的1.12万亿元、2022年的1.19万亿元相比增长明显。
具体到去年同期即2024年1月1日至2月15日,数据显示,这一阶段银行“二永债”发行只数达7只,均为二级资本债,实际发行规模合计达1900亿元。其中,国有大行是“二永债”发行主力,上述7只二级资本债中,有6只由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三家国有大行发行,这三家大行累计实际发行规模为1800亿元,占当期总发行规模的95%。
按此计算,今年开年以来“二永债”发行规模较去年同期锐减。为何锐减?东方金诚金融业务部高级副总监张琳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原因主要包括两点:第一,2024年国有大行集中发行TLAC债券补充资本,同时财政部将发行特别国债补充大型银行核心一级资本,股份行和城农商行“二永债”发行也显著增加,银行提前完成资本补充计划,使得2025年初以来的资本补充需求下降。第二,受春节假期影响,根据历史发行情况来看,1月份通常是“二永债”发行淡季。
全年净供给或偏弱
展望2025全年,多位业内人士指出,在大行注资及政府专项债置换政策背景下,2025年商业银行资本补充压力有所降低,“二永债”发行规模预计较2024年可能有所下降。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认为,由于当前国有大行资本充足率与一级资本充足率均处于较高水平,预计财政部注资后国有大行发行“二永债”等资本工具的动力有所下降。对于股份行与城商行而言,其资本充足率相较于国有大行相对较低,利率下行背景下有一定增发“二永债”的需求,主体或以股份行与头部城商行为主。农商行净融资规模较低,2025年或略有增长。整体而言,预计2025年“二永债”净融资规模在3500亿-4000亿元左右,对应发行规模在1.55万亿-1.6万亿元左右。
从供给结构看,业内人士分析表示,2025年,商业银行仍面临刚性资本补充压力,但各类商业银行间有分化。因此,不同类型银行“二永债”供给将有所分化,整体来看,国有大行发行动力将下降,头部股份行和城农商行仍有一定增发需求。
“与往年国有大行为‘二永债’净供给主力不同,2024年,股份行和中小行净供给明显放量,已成为‘二永债’净供给主力。分银行类别来看,预计2025年可能延续2024年大行净供给偏少、股份行和中小行净供给更多的局势,但仍需关注银行‘二永债’净供给出现明显缩量的可能。”申万宏源债券首席分析师黄伟平表示。
具体到中小银行“二永债”发行方面,张琳琳建议,对于中小银行来说,部分弱资质主体新发难度依然较大,仍主要通过增资扩股、利润留存的方式补充资本,地方政府债补充资本的方式短期不可持续,预计中小银行资本补充债券发行仍将继续呈现分化趋势,整体资本充足性将取决于自身信贷结构调整、资产质量及盈利变化情况等。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