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权益基金在这个早春迎来久违的曙光。
开年至今,一批主动权益基金凭借强势的业绩表现,引发投资者关注,公募基金主动选股的能力也正获得市场的“价值重估”。
以“选股专家”汇添富为例,过去半年旗下众多主动权益基金业绩亮眼,尤其是在当下科技股行情升温的背景下,多只数字化及科技类产品不仅取得不俗的绝对收益,更是跑赢了强劲的指数基准,展现出优秀的阿尔法挖掘能力。
业绩的表现并非单一因素的驱动。围绕“选股专家”的定位,汇添富始终坚持主动投资能力的长期锤炼,在行业竞争中建立起差异化优势。
一是构建独树一帜的垂直一体化投研体系。即从横向来看,研究团队统一管理;从纵向来看,形成多个优势行业、不同投资风格的投研小组,整个投研团队充分分享、高效协同,把一些长期持续增长的行业,做成主动权益特色。
垂直一体化的投研体系,强调依靠团队和平台的力量而非个人,投研的稳定性强,同时也能够在深耕的行业风格上形成较为明显的竞争壁垒和品牌效应,这与监管提出的强化“平台型、团队制、一体化、多策略”投研体系建设不谋而合。
二是形成立足长期的团队培养机制。一方面,公司成立20年来,坚持每年从应届毕业生中遴选人才苗子加以培养;另一方面,从外部引进优秀成熟投研人才,形成能力圈互补。公司以长期的视角考核业绩,并注重人才的长期发展,提升团队整体协调性和稳定度。
因此,汇添富既有像杨瑨、马翔、马磊、郑乐凯这样通过长期自主培养起来的基金经理,也有像沈若雨、樊勇、左剑等逆势引进的外部优秀人才,他们在汇添富统一的文化浸润下逐渐成长,各自所管理的数字化及科技类产品,在这波科技股行情中各放异彩。
三是打造“多策略、特征化”的产品体系。汇添富一直强调产品、人、策略和客户的一一对应,以汇添富在数字化及科技类产品体系的布局上为例,公司构建了多层次的投资产品矩阵,涵盖了硬科技、互联网软件、消费电子等多领域全产业链,并由精通相关领域、风格适配的基金经理所管理,每一种策略对应一个底层资产,从而更好为客户提供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例如杨瑨、马磊所管理的汇添富数字未来聚焦港股科技龙头、AI算力应用、芯片自主可控,马翔所管理的汇添富科技创新偏向AI应用和国产算力,沈若雨所管理的汇添富移动互联更关注AI端侧、芯片半导体,郑乐凯所管理的汇添富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一年持有偏向互联网平台、消费电子、半导体设备,樊勇所管理的汇添富创新成长和左剑所管理的汇添富成长领航,则偏向人形机器人、AI应用等。
四是强调简单专注、内心宁静、积极向上的精神内核。过去三年市场持续震荡,主动权益面临较大压力,汇添富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强调“选股专家”的基因,积极迎接挑战。思维上坚持一以贯之的投资理念,更加注重挑选高质量证券;策略制定上加强自上而下策略研判,提升行业策略的有效性和前瞻性;团队建设上进一步充实投研队伍,打造精品化投研团队;投资模式上全面提升投资管理规则化。
尤其是在规则化投资方面,汇添富强调投资策略与客户风险收益目标的一致性,追求风格稳定和业绩可持续化。一是强调产品定位与目标的清晰刻画,要有明确的比较基准,刻画清晰、稳定的风险收益特征;二是强调产品与人的有效匹配,刻画、跟踪基金经理的能力体系,将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能力圈和产品定位、目标有效匹配,让投资经理专注于特定风格类或行业类资产的投资管理;三是强调构建组合的规则化,一方面重视比较基准,并参考指数的编制方法规则化组合的行业、风格比例,追求风格稳定和业绩可持续化,另一方面成立数据科学团队,引入Barra系统,提升组合策略风险收益特征的定量化监测,科学落实规则化管理理念。
过去几年,主动权益基金业绩承压,规模首次被被动指数产品反超,投资者对于公募主动选股能力的信心面临挑战。随着市场的回暖和相关产品业绩的强势回升,主动权益基金也正获得市场的重新青睐。
业内人士分析,近几年A股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一是2021年1月至2024年9月,这个阶段市场出现系统回调,主动权益基金跑输被动;二是2024年9月24日至今年年初,这个阶段政策改善预期和流动性恢复,市场回弹上涨明显,主动权益基金也难以跑赢被动;而目前进入第三阶段,经济结构调整背景下出现一批新兴产业持续增长带来的投资主题,A股具备明显的结构性投资机会,自下而上做好选股具有较大的收益空间,主动权益有望跑赢被动指数,当下或是最好布局时点。
该人士同时表示,主动权益基金深度参与资本市场定价与资源配置过程,对经济结构优化、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在市场定价方面,主动权益基金通过深入研究基础上的价值发现,优化资产估值体系,提升市场有效性;在资源配置方面,主动权益基金通过高效引导资本流向,有效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畅通“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因此,公募机构应该从服务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服务投资者长远利益的角度出发,着眼于自身竞争优势,充分重视主动投资能力的提升,从而助力国家经济、资本市场和行业自身的高质量发展。
来源: 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