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月 26 日,港股在短暂的一日休整后重拾涨势,恒生科技指数盘中突破 6000 点,创下 2022 年以来新高。随着港股一路高歌猛进,内地资金也加速南下,其中就包括大举买入港股的基金。
数据显示,无论是公募基金重仓持有的港股标的市值,还是港股在公募基金重仓股中所占的权重,都创了历史纪录。
在本轮港股回升的行情中,南向资产的参与度持续加码,对港股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2 月 25 日,受相关因素影响,港股低开,但最终低开高走。当日,南向资金净买入港股 220.33 亿港元,该金额为年内次高,同时,当天南向资金成交额占恒指成交额的比例达到了 48.68%,接近半壁江山。2 月 26 日,南向资金继续大笔流入,带动港股在短暂的一日休整后便重拾涨势,当天恒生科技指数大涨 4.47%,全天南向资金净流入 104 港元,成交额占比 46.88%,其中在多个龙头个股上的成交占比已经超 50%。更早一点的 2 月 17 日,当天南向资金成交额高达 2006.71 亿港元,占当天恒指成交额的 50.13%,突破 50% 的大关。
有私募机构旗下基金经理在致投资者信中表示,南向资金对港股的定价权和在港股市场中的话语权不断抬升,南向资金持续流入显示了内地投资者对港股的兴趣。“如果每年 8000 亿港元的南下资金持续 2—3 年,港股定价权必然会掌控在内地资金手中。2024 年第四季度,内地投资者在香港交易额的占比提高至创纪录的 45%,如果这种趋势持续,2025 年很有可能超过 50%。” 截至目前,成交额占比超 50% 的目标已经实现,同时,截至 2 月 26 日,南向资金年初至今已经净流入港股 2496 亿港元,较往年同期大幅增长。
有证券首席策略官在最新的研报中指出,南向资金将继续成为驱动港股上涨的重要力量。认为,内资和外资的资金成本差异为南向资金的流入提供依据,内地利率持续处于较低水平,而美国则维持高利率,导致以中债为锚的港股股债收益差很高,以美债为锚的港股股债收益差偏低。因此内资流向港股的意愿显然较外资更强,考虑到美国今年大概率降息节奏放缓,预计这种现象还会持续较长时间。
作为重要的机构投资者,基金是南向资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此次港股回升的重要力量。根据数据统计,截至 2024 年四季度末,公募基金重仓持有的港股标的市值合计 4692 亿元,创下历史纪录,环比增长 1.03%,同比增长 38.12%,皆高于恒生指数及恒生科技指数同期涨幅。
港股在公募基金重仓持股中所占的权重也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截至 2024 年四季度末,公募基金重仓持有的股票资产合计 3.22 万亿元,其中,港股占比 14.57%,刷新历史新高。2020 年至 2023 年,该项权重分别为 8.27%、7.82%、11.63% 及 11.50%。
部分公募基金更是将港股仓位提升至历史极值。比如,有的基金港股仓位由去年三季度末提升至四季度末,达到历史之最;有的基金港股仓位由去年三季度末提升至四季度末,再度突破历史最高值。
有基金经理表示,相较于 2020 年的 “南下夺取定价权”,现在的市场情况明显不同。一方面,内地投资者在整个港股持仓的比例足够高,高到它已经逐渐变成内资的存量市场。近年来,很多的机构投资者在更加积极地参与港股投资,无论是纯港股基金,或者通过港股通投资港股的基金产品,内资在港股中投资占比的提升一定程度上会改变港股的市场属性,港股可能会慢慢从纯离岸市场,变成一个半离岸市场,未来的波动、震荡,尤其是向下的风险会比过去要好一些。另一方面,港股市场的定价审美一定程度上越来越像 A 股。比如一些纯成长类的标的,在纯外资的体系里不太可能是现在的股价,但因为内资对于高成长性的看重,所以这些公司有希望在一定程度上,在较高的估值体系里面维持相当长一段时间。这也证明至少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港股市场上的一部分定价权是在内资手上。
除了以基金为代表的内资大量涌入,近期,多家外资机构唱多港股,全球资金的 “补仓” 或将为港股注入新的活力,形成内外资合力共振。
有基金指出,近期,被动外资加速流入港股,主动外资延续流出但规模缩小。截至 2 月 19 日,港股市场获得被动资金(ETF)加速流入,被动外资流入规模从前一周的 5.4 亿美元升至 9.1 亿美元,以专注投资中国和中概股的基金为主,符合投资者用这两个指数工具博弈科技行情的特征;主动资金(Long-only 为主)流出收窄,流出以专注中国和新兴市场的基金为主,流入以中概基金为主。
高盛最新发布的报告也显示,2 月 14 日至 20 日期间,对冲基金加大了对亚洲股市的押注意愿,目前已升至 2016 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其中,A 股和港股占资金流入的近一半。
“低配是机会,再平衡是趋势。” 有基金认为,全球资金的 “补仓” 将为港股尤其是港股互联网板块注入新的活力,最终支撑本轮港股互联网行情有 “质” 也有 “量” 地健康上涨,当前南向资金定价权来到 40% 以上,内外资情绪共振或仍有后劲。
不过有研报指出,外资对港股的作用主要是脉冲式的。从去年 5 月、9 月两次行情都可以明显看到,外资短期因为某些原因快速流入后,一旦逻辑反转,对冲基金也会持续卖出,而在相关政策变动后外资面对的国际关系不确定性是更大的,因此后续一旦出现宏观层面的黑天鹅,外资的态度也会改变,不宜作为港股市场资金面的基本盘。
来源: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