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正式发布,再次将“三农”工作置于国家战略核心地位。中央一号文件以深化农村改革为主线,聚焦农业现代化、农民增收与乡村全面振兴,明确提出“完善农产品贸易与生产协调机制”“健全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等方向,为期货市场服务“三农”提供了政策指引与行动框架。在这一背景下,期货市场作为农业风险管理与价格发现的重要工具,既需深化既有服务模式,更应探索创新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金融动能。
服务“三农”的鲜活实践
近年来,期货市场在服务农业领域已积累了丰富经验,在期货交易所的主动作为和积极推动下,涌现出了丰富多彩的创新实践和服务场景。
第一,交易品种不断丰富。2024年,郑商所上市了红枣期权,大商所推出了原木期货,还上市了原木、鸡蛋、玉米淀粉、生猪期权。交易品种的不断创新丰富了农业产业的风险管理工具,不仅为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提供了保障,也为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供了有力抓手。
第二,交易制度持续优化。2024年,郑商所修订了花生、红枣、白糖等品种的期货合约及业务规则,大商所围绕“一品一策”陆续发布了一系列品种合约优化规则。交易制度的持续优化旨在提高产业企业参与期货市场的便利性,降低交易和交割成本。
第三,交割标准与时俱进。2024年,郑商所对红枣、白糖和棉花的交割规则进行了优化调整,大商所也对玉米、黄大豆一号、玉米淀粉等期货的交割规则进行了持续优化,以贴近现货市场实际需求,便于农业从业者更好地利用期货工具管理风险。期货交割标准在适应产业需求不断优化的同时,也促进了现货生产的标准化和规模化,为中央一号文件所强调的单产和品质提升以及智慧农业提供了现实基础。
第四,“保险+期货”项目推陈出新。2024年,上期所持续开展天胶“保险+期货”项目,实现了质与效的进一步提升,得到了胶农和涉胶企业的好评;郑商所在开展基于“保险+期货”模式的价格险和收入险项目过程中,鼓励创新期权结构,以提高项目保障效率;大商所基于大豆、玉米、生猪等期货品种,开展了“农民收入保障计划”,在全国23个省份实施了94个“保险+期货”项目,为农民稳收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
服务“三农”大有可为
期货市场作为现代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村振兴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在中央一号文件的指引下,期货市场需进一步突破传统边界,不断深化服务。
首先,丰富品种工具体系,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一是增加期货品种。推出更多农产品期货品种,如特色农产品、区域性作物等,满足不同地区的风险管理需求。二是丰富期权工具。推出与期货配套的期权产品,提供更多风险管理选择。推出天气指数期权,帮助农业从业者应对极端天气带来的不确定性。三是发展指数期货。推出基于农产品价格指数的期货合约,帮助市场参与者对冲整体价格波动风险。
其次,进一步优化交割制度,更好服务实体经济。一是破除限制交割的制度障碍。根据产业需求,在交割质量标准、交割品牌、交割月份、市场参与主体、交割月持仓等方面,进一步放宽限制。二是进一步降低交割成本。从合理布局交割库、简化交割流程、降低仓储物流成本和交割费用等方面着手,降低参与主体的交割成本。三是完善交割纠纷处理机制。交易所应完善相关制度规定,加强对交割库和交易者交割行为的监督,积极妥善处理交割中发生的纠纷,维护市场秩序和参与者的合法权益。
再次,强化科技赋能,提升服务精准度。“强化气象为农服务”,期货市场可进一步整合科技资源。例如,推广气象衍生品,扩大温度指数、降雨指数等天气衍生品的应用范围,覆盖更多作物与养殖领域;建设数字服务平台,依托区块链技术,构建农产品期现货市场信息平台,实时发布供需数据,引导农业经营者科学决策。
最后,推动期货市场国际化,服务多元化供给体系。“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要求期货市场加强国际合作。引入境外参与者,推动尿素、棉花等品种国际化,吸引海外生产商、贸易商参与定价,增强我国在大宗商品市场的话语权。发展跨境风险管理工具,针对进口依赖度高的农产品,开发跨境套期保值合约,帮助企业在全球供应链中锁定成本。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为乡村全面振兴擘画了宏伟蓝图,期货市场通过品种创新、制度优化、科技赋能和国际合作,有望成为农业现代化的“稳定器”、农民增收的“护航者”和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来源:期货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