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金融是“五篇大文章”之首,更多指的是向科技型企业提供融资的金融服务。商业银行面临着新一轮的转型和升级,这种转型和升级就是围绕着新质生产力的行业研判能力、产品创新能力、风险研判能力等。因此,对商业银行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尤其对于中小银行来说,在赛道切换和客户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转型服务新质生产力企业,如何构建新能力?
紧跟科技金融东风
“科技金融已成为当前商业银行至关重要的战略议题之一。”波士顿咨询(BCG)董事总经理、全球资深合伙人何大勇直言。
“十四五”以来,中国经济新旧动能转化加速,新质生产力行业和企业显著扩容。中国在多个先进制造领域崛起了一批技术产品全球领先的头部企业,并带动了全产业链的繁荣。中国新质生产力的客群规模,尤其是具备高附加值的科技企业客群,将成为银行业务的新增长点。数据显示,近两年,专注发力科技金融领域的银行,其贷款增速普遍达到对公整体贷款增速的2至3倍,部分银行的科技金融增量甚至占到其整体对公贷款年增量的三分之二。
何大勇指出,银行深耕科技金融客群的重要性非同以往,但其经营难度也显著提升。当前环境面临多重挑战,诸如同业竞争加剧、优质客户要求高、行业变化快、技术革新快、周期波动快,风险与机遇并存。因此,科技金融对银行的洞察力和执行力都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把握科技金融的巨大机遇,银行亟须重塑自身体系,构建行研为本、精细专业、数据驱动、自上而下的经营体系。在此背景下,波士顿咨询(BCG)发布科技金融4C落地解决方案(包含营销策略库—助力Command更精准、风控工具库—助力Control更专业、产品工具库—助力Convert更有力、组织传导服务—助力Conduct更高效),帮助商业银行构建速赢、加速转型。
亟须补齐转型短板
BCG合伙人兼副董事、BCG金融机构专项核心领导孙蔚介绍,在向科技金融转型过程中,许多银行都实施了多项措施,包括开展行研、下发报告和营销指引、下发各类名单、完善授信标准、创新特色产品等。措施看着都落了不少,但各家银行最终的转型业绩成效却参差不齐。究其根因,通常不同程度归结于营销端、风控端、产品端、组织传导侧四个方面的经营能力短板。
关于产品端能力短板,BCG董事总经理、全球合伙人谭彦特别强调:“拉开同业之间产品体验差距的,往往是票证函链和现金管理等交易银行类产品。基础的交易银行产品体系和体验,是中小银行要推动科技金融成功必须补足的短板。”
关于风控能力短板,孙蔚表示:“银行信贷过往是强抵押、强担保的风控逻辑为主,而服务科技型企业,尤其是轻资产的需信用贷款的企业,需要更多关注企业成长性,提升对未来经营现金流的科学预判,即强化股权思维,这是银行服务新质生产力企业在风控能力上遇到的最大转型挑战。还有一点就是审批要快,科技金融目前已是红海,从客户角度而言,不仅仅要给予有吸引力的价格和额度,速度和体验也很关键。要看得准且批得快,需多措并举,包括强化行研、精细化评估标准、优化审批流程、完善审批团队专业分工等。”
目前,新质生产力行业和企业仍在快速变化与分化。何大勇强调:“我们希望为银行客户提供契合当下、量身定制的方案,同时也会授人以渔,将如何持续深入开展行研、迭代策略的能力转移给我们的合作伙伴,助力其未来持续驾驭市场变迁。”
人工智能、半导体、生物医药等各类高技术新兴行业快速兴起,对于银行来说,如何判断新兴企业或者行业的发展前景,从而给予支持?
BCG项目经理、BCG金融机构专项核心成员周雨辰表示:“部分商业银行通过与相关投资机构合作,以投贷联动的方式来强化自身对早期企业发展潜力的判断、更早介入与企业的合作和服务。另外,很多行业的技术及竞争格局变化很快,可能每3-6个月就会有一次转折,贷后的持续监控也十分关键。银行要形成专业的贷后指标体系,还要借助大数据手段更及时、更早地发现行业和企业的变动信号。贷后是银行服务新质生产力企业客群未来更需加强的方面。”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