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角兽企业作为新经济业态的代表,既是衡量国家创新发展能力的重要风向标,也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高质量发展备受关注。当前,我国独角兽企业在数量上位居全球第二,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结构性挑战。
“独角兽企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力量之一。”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蔡继明在接受上海证券报采访时表示,破解独角兽企业成长瓶颈,需从政策适配性、资本支持体系等多维度发力,构建良好的全链条培育生态。
精准培育独角兽企业
蔡继明认为,独角兽企业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创新能力和经济活力的重要指标,是推动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一支生力军。
来自全球独角兽企业500强数据库的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全球独角兽企业500强分布于26个城市,主要集中在北上广深杭,很多城市没有上榜的独角兽企业。
蔡继明表示,独角兽企业分布区域失衡,显露出地方对独角兽企业的认知偏差与培育机制短板。对此,他建议,实施“百城育苗”专项行动,在100个产业基础扎实但缺乏独角兽企业的城市设立“独角兽企业孵化基地”,结合区域优势制定差异化的培育方案。
同时,候选企业识别不精准、培育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也亟待解决。蔡继明建议,构建覆盖政策、资金、市场的全方位支持体系。深度挖掘与遴选一批具有成长潜力的科技创新企业,针对其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提供管理理念、品牌建设、招商融资与政策咨询等全方位赋能服务,加速企业成长,助力其逐步成长为上市企业。
“一些存量独角兽企业还面临着持续健康发展的难题。”在蔡继明看来,大多独角兽企业在初始阶段很难实现盈利,为了巩固和提升市场竞争力,需要不断创新,这就要依赖投资资金来维持运营和市场扩张。在此过程中,企业容易忽视内部流程优化与长期战略定位,难以找到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蔡继明建议,完善针对独角兽企业的法律法规,如知识产权保护、数据隐私安全、新兴业态的合规性等。同时,相关管理部门要提升对快速变化的市场和商业模式的反应能力,助力推动独角兽企业的创新发展。
拓展多元化融资渠道
蔡继明说,当前,我国有不少独角兽企业迟迟未能登陆资本市场。对此,他建议,可以设立政府引导基金(创业引导基金),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效应,引导企业创业投资,支持科技创新技术与企业成长;优化国有基金考核机制,侧重评估运营成效与社会效益,鼓励对初创科技企业投资,合理容忍投资风险;完善科技创新投资基金退出机制,支持私募股权二级市场基金,保障投资策略灵活。
蔡继明建议,构建独角兽企业上市加速通道,建立上市预备企业库,对入库企业实施“三提前”服务,如提前12个月财务合规指导、提前6个月关联交易清理、提前3个月监管问询模拟等,联合港交所、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等建立跨境上市服务工作站。
独角兽企业的成长好比是一场耐力与创新的马拉松。从培育到上市突围,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政策、资本与企业的同频共振。“我国应紧抓机遇,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优化有利于独角兽企业成长的创新生态,促进独角兽企业发展壮大。”蔡继明说。
(来源: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