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科技企业扎堆上市背后 变现压力与融资低谷

2025-03-11 16:47:11

资本市场“你方唱罢我登台”,总有新故事在演绎。进入2025年,保险科技、保险中介类公司再次掀起上市热潮。近日,手回集团有限公司第三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在香港主板上市。

3万亿保险资管产品要对接资管新规!8家险企率先试用净值型估值体系,未来实现行业全覆盖_澎湃号·媒体_澎湃新闻-The Paper

手回集团并非个例,当前国内保险科技、中介公司IPO进程明显提速。2月末,白鸽在线(厦门)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向港交所主板提交上市申请。1月末,轻松健康集团、青民数科(青岛)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分别向港股、美股递交了招股书。

今年以来,保险中介、保险科技领域的上市热潮持续升温,多家企业纷纷加速其IPO进程。3月7日,“小雨伞”母公司手回集团第三次递表港交所,联席保荐人为中金公司及华泰国际。除手回集团外,近期白鸽在线也向港交所主板提交上市申请。将轻松筹业务剔除出上市主体后,轻松健康集团在1月末向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中金公司和招商证券国际担任联席保荐人。同样在1月末,汽车保险售后服务提供商青民数科在美股IPO递交申请,计划以每股4—6美元的价格发行150万股股票,预计筹资800万美元。

截至目前,有上市消息或动作的保险科技企业已达八家,都把目光锁定在美股或港股。具体来说,拟赴美上市的有恒光控股、元保、i云保、青民数科;递表港交所的有手回集团、轻松健康集团、白鸽在线、圆心科技。这类机构大多持有保险中介牌照,面向C端用户销售保险产品或提供科技服务,为B端的保险公司进行业务赋能。

当前,保险市场进入深度分层阶段,传统代理人模式面临挑战,而数字化、智能化的中介机构逐渐涌现,头部企业扎堆上市意在借助上市实现品牌背书、资金补充与市场扩张。国内消费者对保险产品需求日益增长,推动保险中介市场快速扩张,促使更多企业寻求上市融资扩大规模。通过上市还可吸引国际资本,提升国际知名度,为未来国际化布局打下基础。

保险科技企业选择在这两年密集上市,一方面是顺势而为,另一方面也有不得不为之的原因。2015年前后,保险科技领域迎着“互联网+”的数字化浪潮崛起,一批保险科技平台崛起、壮大,获得资本青睐。从2013年至2022年底,保险科技领域相关企业的投资交易数量累计达1300余笔,涉及投资标的400余家,热点赛道以车险、保险销售、健康险为主。

当前,互联网保险市场逐步从增量市场过渡到存量市场,竞争激烈,已形成特色的保险科技企业逐渐“上岸”,尚在亏损“烧钱”阶段的企业获得资本青睐的概率越来越小。2023年保险科技行业投融资共46亿美元,同比降低45%,投融资总额接近2018年水平。保险科技企业融资越来越难,是因为资本市场更关注盈利模式、现金流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过去部分保险科技公司依赖流量补贴和高额获客成本换取市场份额的模式难以为继,且监管趋严,特别是对数据合规、产品销售等方面的严格要求,使得部分公司难以通过“讲故事”来获取投资。

站在资本的角度,在合适的机会变现退出是风投的最终目的。当前保险股权交易市场处于“冰点”,保险科技企业成功被收购的案例寥寥无几,上市退出或许是更好的变现选择。站在保险科技企业的角度,上市一方面能获得资金,另一方面也能提升市场知名度,为迈向更广阔的市场做准备。

不同于传统保险中介的“中间商”角色,目前正在IPO的保险科技机构更倾向于讲“科技故事”,将“科技”作为通向资本市场的“通行证”。如手回集团在招股文件中提到:“作为一家具有技术能力的知名保险服务提供商,我们成功推出了覆盖保险业务主要流程的数字化解决方案。”

通过主打“科技牌”,保险中介机构和保险科技公司能够提升自身的市场价值和吸引力,更容易获得投资者的青睐。当前资本市场对科技和创新型企业的关注度不断提升,投资者更加青睐于具有科技含量的企业。

保险科技机构上市虽有一定难度,但A股至今未有突破,一些成功“上岸”港股、美股的企业也面临破发、估值低的情况。对于正在IPO的保险科技企业而言,想要获得市场和投资者的认可,更为关键的是打造核心竞争力,而非单纯“讲故事”。

来源:北京商报

责任编辑:王立钊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