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连两洋的“黄金快车”,吹响新时代丝绸之路全面复兴号角。自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云南省以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为统领,统筹推进“一带一路”南向国际陆海大通道建设,聚焦大物流、促进大贸易、培育大产业,加快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格局。
202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深化多双边和区域经济合作”。临沧作为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重要门户,始终坚持内外一体、双向开放,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南向国际陆海大通道建设,以中缅印度洋新通道为依托,以沿线园区和城镇为载体,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把临沧特色产业串珠成链为一条“金链子”,着力打造双向开放枢纽。
新通道:实现从“末梢”到“前沿”的华丽转身
临沧,优势在区位、出路在开放。
2024年12月25日,一列满载临沧茶产品的集装箱专列从临沧火车站驶向广西钦州港,经海路直抵日本横滨。这趟“一箱制”铁海联运的首航,标志着临沧茶产业正式迈入“一箱到底”的全球化时代,中缅印度洋新通道的辐射效应日益凸显。
临沧积极主动作为,一体规划建设孟定国际新兴口岸城市和临沧边境经济合作区,联动新通道沿线各产业园区差异化、互补式发展,将镇康、沧源打造为扩大沿边开放重要中心城镇,构建现代化沿边城镇带,全面提升综合承载能力和产业人口集聚能力。加快提升口岸服务功能,积极推动孟定清水河口岸扩大开放,加快南伞、永和口岸转新开放为国家口岸,规划建设清水河口岸国际无水港,孟定清水河智慧口岸试运行,进境水果、粮食、冰鲜水产品、食用水生动物4类指定监管场即将建成,探索推进“边民互市+落地加工”模式。推进临沧至清水河、临沧至普洱铁路前期工作,今年上半年临沧至清水河高速公路将全线通车。
中缅印度洋新通道开通以来,集装箱运输量突破3.7万个,中缅贸易量超710万吨,贸易额超281亿元,临沧正从地理“末梢”蜕变为开放“前沿”。
双循环:产业链紧密“链接”大市场
开放不止于物流,提升产业竞争力才是关键。
34吨从缅甸进口的药食同源商品黑芝麻在孟定清水河口岸顺利通关,20吨以塑料制品为主的货物经备案后由沧源芒卡口岸成功出境……
2024年,临沧完成全国首单中缅边贸人民币直接结算,备案边民2.3万人,互市贸易额达4.5亿元,产业链与全球市场紧密咬合。缅甸商人通乃在耿马经商20年,从珠宝玉石到日用品贸易,他见证了口岸的巨变:“这里政策好、人友善,我们全家都搬来定居了!”。这背后,是临沧充分激发“生态产业+扩大开放”的叠加优势,以开放促产业的战略布局,与19个国家和地区深化贸易合作,创新“边民互市+电商”、“跨境人民币结算”等模式,“运抵直通”系统使车辆通关效率提升46%,通关时间缩至3.6小时。出境加工业务落地、“互联网+边民互市”等举措,推动“通道经济”向“口岸经济”升级。耿马蔗糖、凤庆核桃等品牌通过RCEP机遇加速“出海”,形成“口岸+园区+内地”的产业纵深。
“我们生产的可降解餐饮具,出口德国、意大利、美国等市场的,占总产出的95%以上。”入驻耿马产业园区的绿赛可新材料(云南)有限公司负责人熊小琴介绍。
临沧以园区为支点撬动产业转移。华能澜沧江、天福集团等头部企业入驻,124个重点项目落地临沧。沪滇共建园区探索跨区域协同新模式,形成内外联动的产业生态,开放合作不断深化。
临沧宏福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茶叶收购、加工、销售于一体的本土企业,主要进行进口茶叶落地加工,经过再加工后销往全国各地及海外市场。负责人茶永兵感慨:“临沧的开放政策,让边疆企业站上了世界舞台。”
朋友圈:从边疆小城到世界舞台的“双向奔赴”
真正的互联互通,从不止于道路,更在于人心与机遇的共筑。
临沧以文化为桥、民心为基,充分发挥海外华人华侨的纽带和媒介作用,深化对外交流,筑牢命运共同体根基。去年的“临沧·百国华侨华人联谊会”吸引了111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262名嘉宾参与,举办四届中缅边境经济贸易交易会,不仅为临沧的发展提供了国际化视角,更为推动区域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串起了临沧与海外侨胞双向奔赴的纽带,普洱茶、小粒咖啡借侨商网络“圈粉”海外。在腾冲科学家论坛·临沧滇西现代农业创新发展与开放合作专题活动上,院士专家为推动绿色经济和对外开放协同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助力临沧走得更远更快。
随着跨境电商、边民互市等新业态蓬勃生长,一座面向印度洋的国际门户城市呼之欲出。
未来,临沧将以包容的姿态拥抱世界,更加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南向国际陆海大通道建设,以更高视野推进口岸建设、园区建设和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持续提升“门户”、“枢纽”作用,加强与周边国家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以开放之力驱动高质量发展。这条古老的丝路节点,正以昂扬之姿,迈向世界坐标的新高度。
来源: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