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房山区、重庆市潼南区、贵州省等多地为古树名木“上保险”。一旦古树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病虫草鼠害等原因造成损伤损毁,即可启动保险理赔程序,对古树开展专业救治保护工作。
古树名木被誉为有生命的文物,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生态、科学、景观、经济价值。但同时,古树也面临着抵抗力减弱、生长老化等问题,需要及时救治、科学保护,维护修复成本较高。近年来,人们对古树名木的认知和保护意识不断增强。
在政策加持下,各地探索古树名木保险制度的步伐明显加快。2024年,贵州启动全省古树名木保险采购工作,统一为全省所有登记在册的古树名木投保。这种购买模式增强了林业主管部门对古树名木投保的议价权,单株保费不到62元,总保额达到37.2亿元以上。除了公众责任险外,省级投保增加了古树名木救治复壮保险,古树名木因自然灾害造成伤人损物损失、古树名木施救复壮支出、查勘鉴定及排危处置费用等,均由承保机构进行赔付。同时,承保机构设立防灾防损基金池,用于开展预防工作,降低自然灾害对古树名木的破坏,防范古树名木灾害、安全事故发生。
北京市古树名木资源调查结果显示,全市共有超4万株古树名木,其中树龄在300年以上的一级古树有6198株,侧柏、油松、桧柏和国槐是北京古树名木的主要树种。近日,在北京市区两级园林绿化局的领导下,开发了针对古树名木保护的专属保险产品。通过“当地古树名木主管部门监督执行,保险公司理赔,古树名木获益”的保护管理模式,采用公益募集资金的形式,为房山区古树名木保护提供稳定的资金保障和专业技术支持,提升古树名木应对各类风险的抵御能力。
为确保保险定价的科学性、合理性,在承保古树名木前,保险公司会综合运用科技手段,根据标的生长状况、所在位置、历史区域风险等因素,开展风险定价评估。未来,将推动古树保护从“事后理赔”向“事前预防”转变。一方面,设立防灾防损基金池,利用科技手段加强自然灾害监控。另一方面,配合主管部门开展病虫害防治,主动介入古树的风险管理全过程,降低事故发生概率。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