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内在要求,金融部门要积极健全政策框架,强化督导落实,为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和民营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
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占企业总数92%以上,占小微企业的比重更高。民营企业分布在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之中,而其中的小微企业更是对保险保障有着千差万别的需求。2024年12月,金融监管总局印发的《关于强监管防风险促改革推动财险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提出,强化对民营经济的保险保障。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表示,我国将继续扩大新就业形态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省份,从过去的7个增加到17个,并逐步在全国推广实施。2022年7月,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工作在北京、上海、江苏、广东、海南、重庆、四川7个省市开展。试点两年多以来,参保人数已经超过了1000万人。部分民营企业平台均参与试点工作。与传统工伤保险不同,职业伤害保障由平台企业直接缴费,采取按单计费、按月订单量申报缴费方式。
2024年12月,部分保险公司首批PCT国际专利申请费用补偿保险签约仪式在上海举行。此次现场签约的两家单位分别为上海闵行地区的医疗科技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部分保险公司开发的PCT申请费用补偿保险覆盖中国大陆境内首次通过PCT途径申请国际专利授权未被全部或部分申请国授予专利权时,对企业实际产生的申请费用进行赔付。
2024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43.85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民营企业是其中的重要力量。出口信用保险是国际通行的贸易和投资促进工具。部分保险公司数据显示,2024年支持民营企业近20万家,占服务支持客户总数的88.5%;支持民营企业出口5995.6亿美元,占出口贸易险承保金额的71%。其中,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共建“一带一路”项目涉及新增保单273张,承保金额80.4亿美元,项目遍布47个国家和地区。
科技创新项目投入大、周期长,经常需要面对研发失败风险、自然灾害风险、重大事故风险等。保险业通过“保险+再保险”的方式分散转移风险,能够对行业和企业创新项目面临的重大风险、复杂风险以及特殊风险给出科学的解决方案。部分保险公司充分发挥再保险专业优势,围绕科技型企业和新兴产业多样化需求,加强与直保公司合作,积极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部分保险公司与直保公司联合开发专精特新企业综合风险解决方案并签订国内首个专项合约,为16个省市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保障和服务。开发行业首创的无人驾驶航空器保险定价模型,推动无人驾驶航空器第三者责任险首单落地并在多地推广,支持低空经济发展。助力国家重点新材料研制开发,解决“卡脖子”难题,为企业提供“中试费用补偿保险”保障。为新能源、医药、通信、新材料等领域的科技型企业提供知识产权保险保障,推出知识产权海外侵权责任保险,降低专精特新企业海外市场拓展风险。
截至2024年末,保险资金运用余额为33.26万亿元,同比增长15.08%。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保险资金在期限、成本以及普惠性上有优势,特别适合培育发展成为耐心资本。在投资方向上,持续投向专精特新企业、科技型初创企业等领域,成为低利率市场环境下保险公司实现资产负债匹配的战略选择。
2024年3月,部分保险公司担任项目总协调人的中关村科技租赁1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在上交所成功设立。该计划首期发行规模5亿元,资产池中的承租人共36家,均为无外部评级、无债券发行记录的中小企业,主要分布于大智造、大环境、大健康、新消费、大数据等行业。此外,部分保险公司还推出了“先进制造产业基金股权投资计划”,重点投向轨道交通装备、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智能机器人、智能汽车及新能源汽车、现代农业机械、高端医疗器械和药品、智能制造等重点领域,促进保险资金直接投资未上市企业股权,加大保险资金支持实体经济力度。
部分保险公司于2024年12月发起设立“北京科创股权投资计划”,规模为50亿元,以S份额方式投资北京市科技创新基金,已成功孵化培育众多优质科技型企业,其中在支持民营企业方面,已覆盖超1200家。部分保险公司针对中小微企业及民营企业等经营主体融资需求,持续投资金融机构小微专项债及证券化产品,创新开发普惠金融主题保险资管产品。投资“徐工租赁资产支持专项计划”,投资规模为2.96亿元,通过融资租赁方式帮助众多中小民营企业完成设备更新与技术改造。此外,部分保险公司管理总规模达270亿元大健康系列基金,聚焦投资医疗健康、科技创新产业等领域企业,已累计投资项目65个,其中投向民营企业的项目占比超90%。
融资问题一直是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痛点难点,单纯依靠商业银行、创投基金依然不能解决企业遇到的现实难题。作为保险公司,在提供保险产品保障的同时,以保单帮助民营企业增信,发挥金融机构投保联动、保贷联动优势,成为保险业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发力点。
部分保险公司通过构建多方协调机制、创新服务模式,为小微企业打造全周期、多层次的“保险+融资”支持体系。在江苏苏州,部分保险公司探索“政银保”模式:保险公司提供保证保险,银行提供贷款,政府提供风险补偿和保费补贴。自2015年以来,该模式已累计帮助10000多户小微企业获得融资或贷款金额共计248亿元。截至2024年底,部分保险公司通过“政银保”等业务模式帮助6.78万家(次)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获得贷款或融资金额173亿元。
为加大对专精特新企业保障力度,部分保险公司在厦门推出专精特新企业内贸险产品,在武汉为117家专精特新企业提供6.8亿元融资增信支持。去年,部分保险公司累计与超过125个地方政府主管部门以及科创服务平台开展战略合作,合计承保专精特新企业7.28万家,提供风险保障40.8万亿元。
今年年初,部分保险公司支持的杰瑞集团出口乌兹别克斯坦高端油气装备项目实现承保,支持项目获得银行融资2.35亿元、带动出口规模2.8亿元。该项目在出口买方信贷模式的基础上简化了对担保结构和项目材料的要求,由部分保险公司向融资银行出具了中长期出口买方信贷保险保单。2024年,部分保险公司开展“普惠服务扩面”“金融助企提质”“新质生产力增效”三大专项行动,出台10条专属惠企举措,全年支持小微企业19.8万家,同比增长16.2%;支持小微企业出口1808.4亿美元,同比增长8.6%。
来源: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