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内地共有27个省会/首府,GDP总量最高的广州超过3.1万亿,最低的拉萨不足1000亿元。衡量省会的强弱,看的不只是GDP总量,更重要的是省会GDP占全省的比重。一般而言,省会GDP占全省比重超过30%的可视为“强省会”,低于20%的多被视为“弱省会”。如果省会经济比重占比超过50%,则是强省会的极端,堪称“一省一城”;反之,省会占比低于15%,那就是彻彻底底的“弱省会”。
强省会几乎云集于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而东部地区的省会首位度普遍位居中下游乃至垫底。根据最新数据,我国典型的强省会包括银川、长春、西宁、西安、哈尔滨、成都、拉萨、武汉、海口。其中,成都、西安、武汉,堪称双重意义上的“强省会”。GDP破万亿乃至2万亿,全省经济占比超过1/3,在全省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当然,最极端的还是银川、长春、西宁,省会经济占据全省半壁江山。意味着在省会之外,几乎没有能独当一面的地级市。西部省份地广人稀,产业结构单一,全省经济体量本身就不大,“一省一城”符合常态。
与之对比,典型的弱省会,包括南京、济南、呼和浩特、石家庄等地市,南京位列倒数第一。这些省会在所在省份都不是经济第一大市,也不是人口第一大市。省会在全省无法“一家独大”,也难以形成对全省经济产业发展的主导权。南京与苏州,济南与青岛,呼和浩特与鄂尔多斯、包头,石家庄与唐山,都是如此。
弱省会的另一面,是“多中心”,东部沿海省份普遍呈现“多中心”的发展局面。一大原因在于港口。全球化时代,谁靠近港口,谁就接近国际市场,足以获得发展先机。外贸与制造业通常是同频共振,港口带动一众工业城市崛起,苏州、青岛、宁波、泉州等地都是如此。其二,港口之外,计划单列市的政策因素同样不容忽视。我国城市体系中,享受财政单列且为副省级的计划单列市最为醒目,这些城市与省会形成分庭抗礼之势。目前,我国5个计划单列市都在沿海,包括深圳、宁波、青岛、厦门、大连。所对应的广州、杭州、济南、福州、沈阳,恰恰都不是强省会。其三,在都市圈和城市群时代,超级中心城市、大都市圈的虹吸效应同样不容低估。南京之所以难以“一城独大”,在于附近有上海这一超级城市的存在,上海大都市圈将苏州、无锡、常州、南通都纳入“势力范围”。
过去几年,南京、济南、沈阳、福州先后祭出打造强省会、竞夺国家中心城市的行动。随后,南昌、贵阳、南宁、兰州等地更进一步,甚至喊出“省会强则全省强”的口号。然而,这几年“强省会”的声音开始淡化,被省域副中心取而代之。这背后,与最近一段时期的政策转向不无关系。早在四五年前,从顶层设计提出“中西部有条件的省区,要有意识地培育多个中心城市,避免‘一市独大’的弊端”。随后,国家层面出台多份文件,要求超大特大城市瘦身健体,严控省会城市规模无序扩张,严控撤县建市设区。
但问题往往要一分为二,一个普遍共识是:弱省份需要强省会,而强省份需要多中心。道理很简单,只有经济强省才有打造多中心的底气,而欠发达省份如果资源过度分散,很容易沦为一盘散沙。对于中西部的经济弱省来说,人口流失的局面需要扭转,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需要争取,国家战略需要竞夺,无不需要强省会赤膊上阵。对于东部的经济强省来说,经济强市众多,省会想要一家独大也不容易。关键是,区分好省会与经济强市之间的功能定位,让省会更好发挥省会功能,经济强市更多发挥经济功能。至于中西部已经做大了强省会的省份,省会再继续膨胀,可能会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做大都市圈,同时培育多个副中心城市,无疑有必要性。强省会战略,追求的不是省会“一城独大”,而是以省会存在感、竞争力的提升,抬升全省在全国的位置。
来源:经济观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