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加速减轻资产质量包袱

2025-03-21 16:36:28

20250321142156155-46-1c0ff.jpg

今年以来,银行业金融机构处理不良贷款的脚步加快。3月,建设银行、浦发银行、浙商银行、平安银行、华夏银行等10余家银行先后在银登中心发布转让不良贷款公告。

招联首席研究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董希淼表示,对商业银行而言,不良资产收回难度较大,成功转让后,可以带来现金收入,最重要的是减轻银行资产质量包袱,为银行经营发展、支持实体经济提供有效动能。

加快出清

3月19日,白银市平川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发布关于2025年第1期个人不良贷款(个人消费及经营性贷款)转让项目招商公告,向有资质的资产管理公司批量转让161户个人不良贷款(共167笔),债权金额为3478.84万元,其中本金2155.65万元,利息 1323.19万元,其中未诉本息占比 3.13%,已诉本息占比约96.8%。

3月18日,建设银行甘肃省分行、浦发银行信用卡中心发布相关公告,批量转让个人经营性不良贷款、信用卡不良贷款等。同日,平安银行公告称,其2024年第143期个人不良贷款转让结果出炉,由昆朋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受让。

自2022年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工作扩围以来,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加速出清。银登中心数据披露,2024年不良贷款转让业务公告挂牌成交单数为812单,市场交易活跃度显著提升,其中,批量个人业务不良资产成交规模为1583.5亿元,项目总单数为573单。转让方涉及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村中小银行等类型;不良资产以个人消费贷及经营性贷款等为主。2025年以来,已有建设银行、浦发银行、浙商银行、平安银行、华夏银行等二十余家银行在银登中心发布转让公告及结果。

“随着试点工作的持续开展,我国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市场的参与者数量逐渐增加,转让规模不断扩大,单个资产包本息规模从试点初期的百万元级别,扩大到2021年底的亿元级别,再到2024年出现的近百亿元级别,交易热情不断攀升。”中国银行深圳市分行大湾区金融研究院研究员曾圣钧表示,总体看来,批量转让试点政策为专业集中处置个贷不良资产发挥了积极效果,在国家扩内需、促消费战略的实施过程中,相关措施能够让金融机构轻装上阵,增强消费金融服务力度。

减轻资产质量包袱

值得注意的是,与不良贷款的转让量走高相伴的是不良贷款的起拍价持续走低,以及起拍价和不良资产包原始总额相差较大的情况。

据悉,2月27日,江苏银行发布了4期个人不良贷款(个人消费贷款)转让项目,不良贷款的未偿本息总额约70.88亿元,逾期时间3年左右,涉及的借款人总户数约32.98万户,并且均已核销。

“个人不良贷款具有极度分散、数据量巨大、定价及损失税务认定难等特点。”曾圣钧表示,不同市场参与者对个人不良贷款的处置方式及处置能力也各不相同。

董希淼表示,不良资产处置过程较为复杂,但其拍卖、转让、定价均已市场化。同时,银行拍卖的资产包基本上都已做过充分的减值计提,不会从当期营收中额外提取资金进行处置。因此,不但不会对银行的当期营业利润产生负面影响,而且还会增加当期收益。

仍以江苏银行为例,据其发布的2024年业绩快报,报告期内该行实现营业收入808.15亿元,同比增长8.7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18.43亿元,同比增长10.76%。资产质量方面,报告期末,该行不良贷款率0.89%,拨备覆盖率350.10%。而2023年年报显示,截至2023年末,该行不良贷款率0.91%,拨备覆盖率378.13%。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

责任编辑:庞淳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