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公募基金行业经历了从“造星”到团队作战的转变。尽管公募基金业绩回暖,新基金发行市场表现活跃,基金经理队伍不断壮大,但明星基金经理的加速离职现象却折射出“造星神话”的破灭。数据显示,国内公募基金经理人数已经超过3990人,即将首次超过4000人的整数关口。与此同时,今年卸任基金经理的人数高达84人,为历年同期之最,其中不乏一些知名基金经理。
开年以来,公募基金业绩持续回暖,如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一度反弹至2023年8月以来高点。从产品来看,多达5只基金年内业绩超过60%,业绩超20%的基金产品数量更是接近300只。不过,相较于绩优基金产品的火爆,投资者对产品标签的辨识度明显要高于基金经理。无论是基金公司还是基金销售渠道,对基金产品宣传的着重点上,都更强调产品特征,对基金管理人的介绍反而居于次席。另外,对基金管理人的考核上也从业绩弹性转向持续获取超额收益能力、风格稳定性以及管理规模。
当下,主题基金业绩大爆发,从历史经验来看,恰是基金公司“造星”的有利时机。不过,不少公募对“造星”态度冷淡,与往年大肆宣传业绩拔尖基金经理的情形大不相同。近年来,无论是在监管层面还是公司层面,摒弃打造个人明星基金经理曾被多次提及。在基金经理这个职业,新星难出彩,老将人心思动。开年以来,卸任基金经理人数高达84人,为历年同期之最,其中不乏一些知名基金经理。
与此同时,也有不少昔日星光熠熠的明星基金经理,如今繁华褪去,从公募行业逐渐淡出,留给公司和基金投资者的是大幅亏损的业绩。这些基金经理从风光无限到黯然退场,折射出公募行业“造星神话”的脆弱。一些此前因单押赛道偶然崛起而被打造为“明星”基金经理,近年业绩大幅亏损,陆续卸任其所管全部产品,被认为是公募明星驱动模式下的剧终。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公募基金新聘基金经理人数达到了128人,延续了基金经理队伍持续壮大的趋势。部分基金公司仍在不断补充投研队伍。开年以来,招商基金、汇添富基金今年以来分别有9位、7位新人担任基金经理。招商基金在国际业务、主动权益、固收投资、量化投资等多个领域的基金经理队伍中补充新鲜血液,汇添富基金今年发行了2只公募基础设施REITs,补强了REITs管理团队。
一位中小型公募产品负责人表示,公司资源有限倒逼改革,因难以匹配大公司的薪酬和资源,只能通过梯队培养和内部晋升弥补人才流失。此外,更多公募开始着力从内部架构、投研体系上进行改革,持续打造团队化模式,弱化个人光环。在此轮科技行情中,不少产品业绩出类拔萃,但让大家耳熟能详的更多是基金产品。基金公司对于产品业绩的宣传上也更为谨慎,罕有以基金经理为宣传重点,更多是以投研团队或产品矩阵的形式进行宣传。
沪上一家公募甚至提出了“工业化”投研体系,希望通过专业化分工、流程化协作,力争输出定位更清晰、风格更稳定、长期超额更可期的产品和解决方案。他们希望在这套体系下,传统依赖个体能力的“手工作坊”模式升级转型为追求可复制、可持续的系统性能力。另外,固收投资、指数投资、量化投资以及REITs等产品的崛起和兴起,也在减弱个人明星效应,而是更加强调团队作战。此外,公募投教、基金投顾、基金媒体对产品的深层次剖析,大幅提升产品透明化,投资者对产品的关注远胜于对基金经理个人的关注。
有基金公司高管表示,近年来公司逐渐把更多资源投入到研究团队上,在薪酬体系上也加大了对研究团队的倾斜。该高管指出,公司已经走过了靠基金经理打天下、造星的时代,未来基金经理在基金收益上的贡献也将大大降低,基金持有人所关注到的产品业绩更多将来自于基金经理背后投研团队的支撑。
老将的离去加上新鲜血液的不断涌入,公募基金经理队伍持续扩充。公募基金行业蓬勃发展的趋势,也并未因基金经理内部的剧烈变更而出现停滞。个人英雄主义时代的落幕并不意味着一个行业的终结,而是另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基金经理队伍内部新人与老将结构的“一增一降”恰恰折射出行业发展的新趋势。公募投研正从个人主义驱动转向集体智慧驱动,这一行业发展趋势不仅是公募内部改革求变所致,也有市场变化倒逼的原因,还与监管引导息息相关。
公募基金的内部变革通过多经理共管、培养新人等方式构建可持续竞争力;投资者逐渐理性化并强调长期收益和团队实力,倒逼着公募摒弃个人主义、加强团队构建;监管层对投研体系的建设,也多次给出指导方向。越来越多的公募敢于继续探索这种改革路径的信心,则来源于产品业绩的回升以及规模的提升。一位基金研究人士也表示,无论是基金评价还是渠道推销等各个环节,都弱化了对基金经理个人的曝光,更多是对产品风格以及背后投研团队的考察。
来源: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