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0万“低龄老人”,是未来10年的蓝海?

2025-03-26 16:49:22

中低龄老人照顾服务高龄老人丨眉山这个社区探索“以老助老”新模式

中国正在经历一场静默的“人口革命”。民政部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3.1亿,其中60—65岁的“低龄老人”约9000万。这一群体手握财富、追求品质、渴望社会参与,正在重新定义“老年”边界。老龄化未必是危机,而是结构性机遇的起点,当银发经济占GDP比重将从6%跃升至9%(2035年),抓住“低龄老人”需求密码,就能抢占未来十年的蓝海市场。

这群诞生于1958-1963年生育高峰的低龄老人,成长于改革开放黄金年代,退休于中国财富积累巅峰期。他们是中国第一代真正意义上“有钱、有闲、有追求”的现代银发群体。

体制内退休一代构成这一群体基石,他们有着理性消费与品质追求的微妙平衡。公务员、教师、国企职工等职业赋予其稳定退休金(4000—10000元/月)和体制保障。他们不为奢侈品一掷千金,却愿为中医调理、高端体检支付溢价,避开“夕阳红旅行团”,选择敦煌研学、江南古镇写生等深度文化线路。携程数据显示,2024年1-9月,50岁及以上银发人群旅游订单同比增长26%,其中61—65岁增速最高,达58%。在家居领域,近70%适老化改造采购由他们主导,百亿级市场悄然成型。企业若想抓住他们,需构建“信任背书+服务增值”模式,如保险公司推出“养老社区入住权挂钩年金险”,银行开发“养老理财+健康管家”组合产品。

民营经济红利者也不可忽视。他们是改革开放后崛起的个体户、中小企业主,手握房产、股权、金融资产等财富。消费逻辑与体制内人群不同,既想通过高端养老社区彰显身份,又需借助家族信托实现代际传承。泰康人寿“燕园”入住门槛达200万元仍一房难求,背后是其对“圈层社交+医疗资源”的刚性需求。招商银行报告显示,高净值人群资产配置呈现三大转向,逾半数受访者将“安全稳健”列为资产配置核心诉求,但市场供给近乎空白。企业破局关键在于“场景重构”,可借鉴瑞士私人银行模式,将养老社区与家族办公室结合;或打造融合高尔夫、温泉疗愈、商务社交的复合型度假地产。

高知技术人才群体多年来已悄然成为银发经济的“供给侧改革者”。工程师、医生、科研人员等群体,大多退而不休,或在短视频平台化身“银发网红”,或在制造业领域开启“共享专家”模式。某音上72岁同济大学退休教授“科普课”播放量超6000万,教育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国家银龄教师行动计划》,上海“时间银行”激活社会资本。他们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三甲医院主任医师养生科普账号年变现超50万元,丁香医生平台邀请退休专家在线问诊,降低运营成本又放大专业权威。企业需打破年龄界限,建立弹性工作制、知识资产化等机制,将“经验复利”转化为商业价值。

“中产家庭主理人”以女性为主,掌控全家三代消费命脉。从孙辈早教课程到子女婚房首付,从配偶保健品采购到父母养老院选择,决策影响力贯穿家庭生命周期。55岁以上女性购买基因检测、癌症早筛产品增速远超整体市场,推动适老化改造升级,催生“隔代共学”消费新模式。企业可通过“穿透式营销”,如“奶奶育儿课堂”“母女款”健康监测手环等,将低龄老人家庭角色转化为商业入口。

这四大群体碰撞交融,重塑中国银发经济底层逻辑。消费逻辑从生存型转向发展型,供给模式从普惠式升级为圈层定制,社会价值从资源消耗转向经验输出。

在全球人口结构剧烈震荡当下,老龄化是席卷人类文明的系统性变革。中国站在“低龄老人”窗口期,可参考发达国家经验。

日本早在2000年推出介护保险制度,撬动万亿级市场。养老护理产业高度细分,老年旅游市场衍生出“温泉理疗旅居”“俳句创作采风”等文化消费形态。日本企业将“老龄化痛点”转化为技术优势,松下智能护理床能自动感知心率异常并呼叫急救,雅马哈康复机器人让偏瘫患者重获行走能力,进化到“如何让老人活得更有尊严”。

欧洲国家解题思路独特。在德国,老龄化是“隐形冠军”企业创新催化剂,医疗科技公司Ottobock凭借假肢关节技术垄断全球大部头市场。荷兰政府将“终身学习”写入国家养老战略,老年大学与职业培训中心无缝衔接,催生“银发人才库”独特竞争力,让老年人从“被服务者”变成“价值创造者”。

美国资本是重要推手。2025年以来,REITs市场表现强劲,商业模式精准分层,高端CCRC提供全周期服务,中端社区主打“活力养老”,普惠型公寓与医保体系挂钩。科技巨头也参与其中,亚马逊收购在线药房切入老年慢病管理,苹果手表跌倒检测功能让子女为父母买单,银发经济成“技术+金融”双螺旋。

日本的精细化服务、欧洲的人力资本激活、美国的金融化创新,本质都是将老年需求分层解构,用技术杠杆撬动商业价值。分层为基础层(生存保障)、中间层(品质提升)、顶层(精神超越),对应不同技术赋能路径。中国拥有更庞大的数据底座、更活跃资本市场、更迅猛技术迭代能力,应将银发经济与文旅、科技、金融融合,提升对老龄化本质认知,重构消费、激活供给、升级文明。

人口结构剧变不是文明黄昏,而是进化勋章。低龄老人是重构消费秩序、激活商业基因的“新消费主体”。企业应摒弃“老龄=衰退”思维,利用低龄老人“经验复利”。某机械企业将退休工程师组建成“技术顾问团”,降低人力成本,提升故障修复效率;某音上知识科普的高质知识分子流量变现出色。企业要用技术为老龄化叙事注入新语法,实现“隐形赋能”,如华为AI康养传感器、“AI营养师”等,基于大数据精准解构老年需求。企业还要以政策为支点撬动生态变革,构建“嵌入生活场景的服务生态”,重构“老龄化”社会意义。

这场变革终局将超越经济层面,成为社会文明进步境界。中国市场独特,将催生出全球银发经济史上未曾有过的物种,如“社区嵌入式康养文旅综合体”“区块链+时间银行”志愿服务体系、“代际财富管理+内容IP孵化”混合商业模式等。未来,我们或许能看到上海退休阿姨穿汉服拍短视频、西北老年牧民直播卖手工艺品、前国企高管退休转型为碳中和领域咨询顾问等场景。理解“银发经济=品质经济+智慧经济+人文经济”的企业,必将收获生机盎然的蓝海。文明进阶,是让每个年龄辉光都能照亮商业星空。

来源:36氪

责任编辑:王立钊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