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银行:金融创新赋能助力民营企业腾飞

2025-04-10 11:14:31 作者:徐燕燕

2025年春节前夕,天津润成精饰科技有限公司的财务总监从齐鲁银行客户经理手中接过放款通知书的那一刻,紧绷多日的神经终于放松下来。“从申请到放款仅仅用了5天,1000万的贷款不仅保障了生产线的正常运转,更让我们对未来的技术研发充满了信心。”这家高新技术企业成功化解资金难题,正是齐鲁银行凭借金融创新服务,助力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我国金融领域的工作重点聚焦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强调“加大对民营、小微企业等的支持”,“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提升金融服务可获得性和便利度”。面对民营企业长期存在的融资痛点,齐鲁银行以“房抵e贷”“科创积分贷”等特色金融产品为突破口,通过流程再造、科技赋能以及政策协同,走出了一条“县域普惠+科技金融”双轮驱动的创新发展之路。截至2024年末,齐鲁银行民营企业贷款余额达887亿元,普惠贷款余额达到673亿元,在山东省内城商行中持续保持领先地位,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县域样本:房产证变资金,撬动百万商机

在鲁冀交界的德州市庆云县,过去,纸质房产证往往仅作为产权证明。但齐鲁银行庆云支行推出“房抵e贷”业务后,这小小的房产证摇身一变,成了小微企业主手中实实在在的资金。建材商户郭燕的经历就是典型例子。

2025年2月,他的中北晋通(山东)科技工程有限公司因装修旺季急需支付百万元瓷砖货款,可应收账款还未收回。“当时拿着房产证跑了几家银行,要么审批时间长,要么要求每年还本,企业现金流根本无法承受。”而齐鲁银行庆云支行的“房抵e贷”带来了转机——郭燕以房产抵押获得79万元授信,单笔借款期限最长3年,且支持随借随还。“这就像给生意装上了‘备用油箱’!”郭燕感慨道。

“房抵e贷”是齐鲁银行专门为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打造的创新型贷款产品。客户可通过自有房产抵押,在微信小程序上快速提交贷款申请,系统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智能审批,大大缩短了贷款审批时间,具有审批速度快、灵活性高、贷款额度大等显著优势。

庆云县地处鲁冀两省以及滨州、沧州、德州市交会处,商贸物流是当地传统优势产业。按照山东省规划,该县致力于建成“鲁冀交界区域商贸名城”。得益于商贸物流产业的发展,多数商户经过多年资本积累,在本地拥有大产权房产。据了解,庆云支行开业一年来,累计授信“房抵e贷”近6400万元,占全部经营性贷款的46.3%,服务建材、物流等小微企业达108家。齐鲁银行凭借产品创新,拓宽了普惠金融发展的覆盖面,有力地支持了当地县域经济的发展。

2024年,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做好2024年普惠信贷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推动普惠型小微企业和涉农贷款快速增长。在此背景下,国有大行与中小银行分工协作,大型银行发挥资金和技术优势,中小银行则利用灵活机制推进金融产品创新。齐鲁银行结合山东省“走在前、挑大梁”的经济政策,将县域金融列为全行战略增长的第二支柱,强化与地方政府合作,深化金融服务下沉。推出“一县一品”战略,通过特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推动县域特色产业发展,提升贷款效率。

截至2024年末,齐鲁银行县域客户数达到224.51万户,较2023年末新增25.92万户;县域支行总数增至85家。县域贷款余额为999.33亿元,较2023年末增长15.49%;县域存款余额为1344.14亿元,较2023年末增长16.87%。县域存贷款增长分别占全行存贷款总增量的47%和38%,成为全行业务增长的重要支撑。

科技突围:专利变现,解锁金融密码

知识产权金融业务是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在天津滨海高新区,一场“技术变现”正在上演。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环渤新材料拥有50项专利,却在扩建电子级硫酸生产线时遭遇资金缺口。“手头资金不足,生产线就要停工,解决资金困难刻不容缓。”总经理刘强回忆说。齐鲁银行天津分行迅速开辟绿色通道,以“废酸回收专利”质押,仅用一周时间,首笔专利质押融资就快速发放到企业手中,有效缓解了企业的资金压力。

更具系统性的创新体现在“科创积分贷”上。齐鲁银行依托政府开发的企业创新积分体系,将企业的研发投入、专利数量等“技术家底”量化为授信额度。高新技术企业泰达智慧城市就是受益者之一,凭借其智慧城市管理系统的研发能力,授信额度从1000万元提升至8000万元。“银行不再只看财务报表,而是真正理解了我们的技术价值。”企业负责人表示。

2025年3月5日,金融监管总局、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版权局联合发布《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综合试点工作方案》。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首场“部长通道”集中采访活动中表示,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综合试点是“四项试点”之一,将在创新活跃地区先行先试,着力解决质押登记、评估、处置等难题。

在科技金融领域,齐鲁银行早已布局。2024年,该行持续深化金融科技战略布局,通过创新产品体系、优化服务模式和强化机构建设,支持科技企业发展。推出“未来星”和“启明星”服务方案,覆盖科技企业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全阶段,提供差异化金融支持。

与此同时,齐鲁银行加强机构建设与联盟合作,设立科技金融特色支行和科技金融中心,2024年新增5家科技金融中心,全行总数达10家,形成覆盖重点区域的科技金融服务网络。牵头成立“齐鲁投贷联动合作联盟”,探索投贷联动业务模式。联合知名科创企业,成立“科创企业联合会”,搭建“科技金融会客厅”,创设“星空学堂”路演平台,依托“一厅一盟一会一学堂”,通过项目路演、政策解读、经验分享、资质申报、产业对接等多种方式,为科技企业提供“不止于金融”的赋能服务。推出科研贷、远期共赢利率、联投易贷等十余款创新产品,解决轻资产科技企业融资难题。截至2024年末,该行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达到34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7%,增速显著高于全行贷款平均水平。

绿色创新:机制赋能,激活产业链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绿色发展已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齐鲁银行始终秉持绿色发展理念,通过创新金融产品、优化服务模式,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从提交申请到放款,每一步都有专人跟进,800万贷款3天就到账了!”山东龙普太阳能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谈及齐鲁银行的“科融贷”时仍赞叹不已。这家深耕太阳能热水器领域的山东省“专精特新”企业,因一笔大额订单面临资金缺口,生产材料采购迫在眉睫。齐鲁银行聊城分行营业部迅速行动,结合企业绿色属性和科创资质,依托“科融贷”产品为其制定融资服务方案,并通过政府利息补贴机制为企业节省融资成本超20万元。如今,企业不仅顺利交付订单,还凭借技术创新优势开拓了海外市场。

在山东金蔡伦纸业有限公司厂区,一条“废水—净化—回用”的循环产业链高效运转。作为国家级绿色工厂,该企业将生产废水深度处理后回用于工业和农业,每年节约水资源超百万吨。2024年,企业启动新车间建设以扩大绿色轻型纸产能,齐鲁银行聊城分行迅速开通绿色通道,为其授信1亿元并发放首期贷款5000万元,支持其打造“零废排、全循环”的生态工业体系。“这笔资金让我们更有信心推进低碳转型。”企业负责人表示。

支持绿色低碳发展,是金融业服务国家战略的责任担当。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9月末,齐鲁银行绿色贷款余额突破350亿元,较年初增长43.84%,增速位居山东省城商行前列。

这一成绩的取得,与齐鲁银行坚持“产品创新+政策协同”的核心理念密不可分。在绿色金融领域,该行打造绿色金融与科技金融深度融合的服务体系,聚焦重点领域,加大对新能源、节能环保、生态修复等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深化县域布局,依托“一县一品”战略,推动绿色金融向县域下沉,支持特色产业与生态治理协同发展;借助科技赋能转型,运用大数据、区块链技术优化绿色项目需求挖掘与客户ESG风险管理。从一笔贷款帮助一家企业,到一套机制激活一条产业链,齐鲁银行以金融活水浇灌绿色发展沃土,展现了地方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助力“双碳”目标的担当与智慧。

普惠破局:创新“338”,赋能小微引擎

小微企业作为民营经济的中流砥柱,在国民经济体系里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当下,我国中小微企业数量在企业总数里占比超90%,不仅贡献了全国60%以上的税收和GDP,技术创新成果占比更是达到70%,已然成为科技与经济协同发展的关键驱动力。而且,小微企业创造了海量就业岗位,在稳定就业、保障民生、推动经济增长与技术创新等层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效用。小微经济的蓬勃发展,是实体繁荣、经济稳定的重要支撑。在普惠金融的广阔天地里,齐鲁银行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对小微企业的有力扶持。

2024年末,济南市长清区从事花生油批发的小微业户乔女士,在年关备货的关键时期,遭遇了资金周转难题。“春节马上就到了,超市订单越来越多,仓库里的备货早就被预订完了,急需资金做好年底仓储准备。”乔女士心急如焚。乔女士的公司规模虽小,却在社会责任方面表现突出,吸纳退伍军人和残疾人就业,并为他们缴纳社会保险,为当地就业做出了不小的贡献。济南市长清区人社局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后,迅速与齐鲁银行取得联系。

齐鲁银行工作人员即刻响应,第一时间前往乔女士的公司深入了解情况,仔细收集客户资料,并协助其在所在街道完成相关认定工作。同时,积极与上级审批部门沟通协调,成功为客户申请到绿色审批通道。仅用短短1天时间,齐鲁银行就为乔女士的企业成功融资170万元。再加上政府补贴,贷款利息低至1.8%,及时解了乔女士的燃眉之急。

长期以来,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一直是银行业的重要使命,也是普惠金融的核心要义。2024年10月,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建立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旨在引导信贷资金精准流向基层小微企业,有效统筹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和银行放贷难的双重困境。齐鲁银行迅速响应,全力推动机制落实,创新推行“338”工作机制,即设立总、分、支三级工作专班,实现资源的高效统筹调配;贯彻无还本续贷、尽职免责政策,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为小微企业提供稳定的金融支持;推出清单式管理、专项审批通道等八项有力举措,大幅提升金融服务效率。截至目前,已成功发放金额超188亿元,授信户数达5412户,成效十分显著。

此外,齐鲁银行紧跟数字时代发展潮流,大力推进普惠金融数字化转型。精心打造 “齐鲁e融”智能融顾方案,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实现客户需求与金融产品的精准匹配。客户只需通过微信小程序一键申请,就能获取个性化融资方案。活动期间,“齐鲁e融”已为小微客户提供超9亿元资金支持。通过为小微企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支持,齐鲁银行成功打通了金融惠企利民的“最后一公里”。截至目前,齐鲁银行普惠小微贷款余额超过650亿元,在山东省城商行中名列前茅。

齐鲁速度:为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金融动力

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支撑。金融支持民营经济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民营经济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扎实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切实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建立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

近年来,银行业在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从宏观层面看,支持民营企业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核心要求,也是践行金融工作政治性、人民性的具体体现。民营经济的繁荣与否,直接关系到经济的活力与稳定,银行业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有助于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促进经济循环与发展。

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近两年持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引导金融机构支持民营企业。在货币政策方面,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充分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作用,增加对民营和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推动融资成本保持在低位;在监管层面,不断强化监管引领,督促金融机构平等对待各类所有制企业,将民营企业金融服务做深做细,同时积极健全民营中小企业增信制度,强化债券市场制度建设与产品创新,进一步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

地方中小银行在支持民营企业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它们更贴近当地市场,对区域内民营企业的经营状况、信用水平和发展需求了解更为深入,能够快速响应企业金融需求,提供灵活、个性化的金融服务,且决策流程相对简洁高效,能够及时为民营企业提供精准金融支持,助力企业把握发展机遇。

作为地方金融的重要力量,齐鲁银行近年来积极响应政策号召,在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方面不断探索创新,成效显著。在信贷投放上,持续加大对民营企业的资源倾斜,优化信贷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为民营企业提供稳定、高效的信贷支持,解决企业发展的资金瓶颈;在产品创新方面,深入调研民营企业需求特点,结合区域经济特色,推出一系列针对性强的金融产品,如针对科技型民营企业轻资产、重研发的特点,创新推出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产品,帮助企业将无形的知识产权转化为发展资金,构建供应链金融服务体系,通过应收账款质押、存货质押等方式,为产业链上的民营企业提供便捷融资服务,助力企业优化资金流,提升供应链整体竞争力。

同时,齐鲁银行积极搭建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为民营企业提供财务咨询、风险管理、金融培训等多元化服务,帮助企业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和金融素养,增强企业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通过组织各类银企对接活动,进一步加强与民营企业的沟通交流,精准匹配企业需求与金融服务,促进双方深度合作与共同发展。

截至目前,齐鲁银行支持民营企业1.06万家,贷款达686亿元,比2024年同期增加69亿元,增速11.2%。同时,该行累计为7000余家科技型企业提供信贷支持,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人才贷款、科技成果转化贷款发放量均位居全省前列。

展望未来,在政策持续引导和金融机构共同努力下,民营企业融资环境将不断优化,发展活力将进一步激发。齐鲁银行也将继续发挥地方银行优势,持续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和产品,为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金融动力,为我国经济繁荣稳定贡献力量。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责任编辑:樊锐祥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