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蔬菜成就“热”产业

2025-04-14 14:45:33

20250414134205813-91-82e40.jpg

和煦的微风把春天的温暖送到祖国大地。但是,在平均海拔2261米的青藏高原腹地,天气依然寒冷。青海省西宁市依托独特的冷凉气候优势,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冷凉蔬菜生产基地,被誉为“国家冷凉蔬菜黄金种植区”。数据显示,2024年西宁市露地蔬菜播种面积达1.13万公顷,产量44万吨,产值达到12.3亿元。西宁冷凉蔬菜80%输出到青海省外,西宁夏菜成功进入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地区等十几个省区。

产业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农业银行西宁分行紧紧围绕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充分发挥营业网点覆盖广的优势,积极探索金融服务蔬菜产业新模式,通过创新产品、畅通渠道、宣讲政策等方式,成功搭建助农服务绿色通道,为西宁市蔬菜产业蓬勃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

创新产品解融资难题

正值春耕备耕的关键时期,西宁市大通县朔北乡下吉哇村菜农铁辰辉却犯了难。面临新一轮种苗、肥料、运输等备耕环节,资金短缺成了困扰他的难题。在他一筹莫展之际,农行大通县支行客户经理张岩婷主动登门,结合铁辰辉的种植规模与信用状况,为他匹配了30万元“乡村振兴菜农贷”。

“农行效率真是太高了,不到3天贷款就到账了,还不用抵押,不用多次跑银行,真是帮了我大忙。”铁辰辉欣喜地说。

自2023年以来,农行大通县支行已累计为铁辰辉发放贷款90万元,帮助他把蔬菜种植面积从最初的几十亩扩大到425亩。

“乡村振兴菜农贷”是农行西宁分行2023年针对蔬菜产业“短周期、高频次、急需求”的融资特点推出的专项金融产品。该产品以西宁市“一村一品蔬菜种植示范村”、蔬菜种植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及普通蔬菜种植户为支持对象,以农户信息建档为依托,采取信用、担保公司担保等多种方式,融合“线上+线下”审批方式,满足了蔬菜种植户差异化资金需求。

不仅如此,农行西宁分行着力构建全产业链金融产品矩阵,前端“乡村振兴菜农贷”支持种子、肥料采购,中端“流量e贷”覆盖农机农具购置,后端“抵押e贷”服务仓储物流,通过“种植+生产+运输”链式服务模式,着力打造金融服务蔬菜产业闭环管理。截至目前,农行西宁分行已累计发放“乡村振兴菜农贷”2亿元,惠及农户1687户。

数字服务架快捷桥梁

“真没想到,在荷兰豆大棚旁就能办贷款。”在西宁市湟中区多巴镇玉拉村蔬菜棚里,菜农王永福通过农行信贷移动端完成18万元信用贷款申请,从提交材料到资金到账实现当日办结。这种“田间地头秒批贷”的服务场景,正是农行西宁分行“物理网点+惠农通服务点+移动银行”三维服务体系的生动写照。

为破解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农行西宁分行累计组织34名客户经理主动前往田间地头,配备移动智能终端等设备,实现从申贷到放款的全流程上门服务。同步搭建“掌银+微信+电话”服务模式,蔬菜种植户等通过“惠农e贷”最快15分钟即可获得信贷支持。截至目前,农行西宁分行农户信用类贷款线上办贷占比达85%,在50个村镇设立的“惠农通服务点”业务交易笔数达11.75万笔。

政策宣讲到田间地头

“原来种植大棚蔬菜办理贷款还有这么多优惠政策!”在西宁市湟源县巴燕乡西岭台村的蔬菜大棚里,20多位菜农围着农行湟源县支行客户经理李珺热烈讨论着。这场别开生面的金融宣讲,让菜农充分了解了免抵押担保、减费让利、无缝续贷等惠农政策。菜农在融资时还能结合政府农户增信机制,通过担保公司办理担保,并获得相应的利息补贴,这不仅降低了融资成本,也解决了菜农们抵押难的问题。

农行西宁分行充分依托“三农金融讲堂”,组织开展“蔬菜种植专题班”,邀请农业专家讲授种植技术和惠农政策,客户经理下沉讲授金融知识、推介金融产品。同时,通过宣传手册、短信推送、视频课堂等方式,开展金融知识教育宣传,实现了重点客群“应知尽知、应享尽享”。截至目前,该分行已累计开展“三农金融讲堂”60次,服务农户900余人次。

农行青海省分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深化金融服务创新,加大对农业产业的资源投入,聚焦乡村振兴重点领域,以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农业全产业链,构建闭环式融资服务体系,以差异化产品破解各环节的融资难点,以智能化赋能提升服务质效,全力支持农业现代化转型升级,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的金融动能。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

责任编辑:庞淳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