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里故乡忆往昔

2025-05-16 11:05:59 作者:韩继昌

20250516093544136-15-fdba9.jpg

在时光的长河中,总有一抹温柔,悄然落在心间,那就是对故乡的深深眷恋。每个人的情感世界里,故乡是一幅缓缓展开的画卷,每一笔、每一画都记录着岁月的更迭与时代的变迁。

金秋十月,收获的季节。我利用假期开车带着家人一起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董集镇杨庙社区,昔日黄河滩里的“穷窝窝”,如今变化翻天覆地,新村新貌映入眼来。

“嘀嘀嘀”,一辆公交车从社区平坦的水泥路上驶过。沿着小路往里走,一幢幢红色楼房整齐排列,两旁泡桐树枝繁叶茂。在社区新时代广场上,孩子们正相互追逐嬉闹,几位老人沏一壶花茶,围桌而坐,谈笑风生。

穿过广场,来到社区展厅,可见几张泛黄的黑白照片:低矮的土坯房连成片,院落密密麻麻地挤靠着,狭窄的胡同仅能通过一辆马车。那时候,一到下雨天,老屋就掉墙皮;一出门,鞋粘一脚土;一刮风,说会儿话,嘴里都是沙子;交通出行不方便,外出务工人员少,老百姓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

上世纪70年代,为解决黄河下游河道防凌防汛问题,国家批准建设黄河南展拓宽工程,东营市黄河原蓄滞洪区群众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搬迁至沿黄大堤的房台上居住。

斗转星移,时代变迁。2013年,当地政府决定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改善南展区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房台村民迎来了搬迁的好消息。2016年,总投资5.6亿元的杨庙社区建成,82栋住宅楼、1446套住房,11个房台村的村民搬进了宽敞明亮、功能完备的社区楼。

2021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杨庙社区考察。总书记亲切地对社区群众说:“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就关心黄河滩区迁建问题。全面开展搬迁、迁建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看到你们安居乐业,我感到很欣慰。”总书记的到来,让社区群众倍感振奋,大家都期望,未来的好生活一定会像家门口的黄河一样,绵延悠长,奔腾不息。

总书记的话语是一份嘱托,也是一份考卷。近几年,社区党委先后实施“一统六融合”幸福工程,带领11个村的党支部书记集中议事、干事。在新时代新征程的奋进中,他们不断提振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凝聚力量、大胆改革、勇于创新。

在杨庙社区合作社的大棚里,绿油油的菠菜长势喜人,还有茄子、辣椒、西红柿等果蔬。特别是网纹瓜种植,现在的行情和销路都很好,成了一道亮丽风景。按照农旅融合的理念,发展了农村电商、休闲采摘、乡村研学游等新业态,社区群众收入逐年增加,非常可观。

沉浸式乡村微度假项目,依托山东省文化体验廊道建设重点村——罗盖村原址村落,在保留房台村原始风貌的基础上,通过建设微更新、景观化营造等手段,建设游客服务中心、餐饮民宿、文创非遗、民俗广场、乡村振兴学院等复合功能板块,以场景复原、老物件展示等方式留下乡村记忆,讲好新时代的“黄河故事。”

家门口就有便民服务站、幸福食堂、幸福乐园、省级标准卫生室。“我们农村人也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说起现在的生活,社区广大群众十分感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社区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

在社区广场,见到七十多岁的老村支书,他激动地说:“做梦也没想到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家家户户通上水电气暖,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得到照护、就医,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上省级标准的幼儿园 。”

幸福食堂的服务完全实现了标准化、规范化,老年人只需出1元钱就能吃上放心、舒心的午餐。老年餐厅还为失能半失能老人免费送餐,老年助餐服务的主要对象是60岁以上的低保户、五保户、残疾人等特殊群体。

考虑到社区高龄、独居、空巢老人的不断增加,社区党委推出了“助老驿站”,开展生活必需品代办、日常清洁、健康指导、心理辅导等六大服务项目。

“我年纪大了,又住在四楼,以前买米买面要等孩子们回来,自从有了‘助老驿站’服务项目,生活方便多了。”八十多岁的陈奶奶说。

走进社区金岸草编工艺加工专业合作社内,几位老人正在编织着屏风,细细的蒲草在他们指尖游走。来这里工作的大多是身体偏弱的老人和妇女,他们不能外出务工。老人们说:“在这里干一个月能挣一千多元,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增收致富。”

发展才是硬道理。社区党委一班人带领群众在全市率先成立社区股份经济联合社,盘活了社区1700余亩沿黄片区闲置土地,形成了沿黄农业产业示范新格局。

站在黄河堤上,只见果蔬种植产业园排列整齐、规模宏大,粮食烘干基地、优品冷链仓储、家纺制衣厂的运输车辆来往不断,“杨庙·黄河里”教研+文旅基地人头攒动,人流如潮。

行走在社区宽阔平坦的大街上,看到的是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新气象,深切地感受到乡村振兴给社区群众带来的满满的幸福感。

昔日的故乡已经远去,一个集农文旅融合发展,产业兴、环境美、农民富的现代化社区,正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更加美好的未来。

责任编辑:陈平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