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西农商联合银行开业暨政银校企战略合作签约仪式举行。此外,经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批准,今年2月份,以新设合并方式组建的河南农商银行在郑州举行开业仪式。今年4月份,由省联社改制而来的江苏农商联合银行挂牌成立。
今年以来,多家省级农信机构组建后陆续开业,意味着我国农信系统发展迈入新阶段,也为农村金融改革夯实了基础。中小银行在展业中如何更好地满足涉农融资需求?如何防范信贷和管理风险?
改革重组
农信社改革是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推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近年来,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大力推动下,中小金融机构的改革化险工作稳步推进。
梳理发现,今年农信改革大潮中,联合银行和统一法人模式是改革的主流方向。“多元化改革模式可以实现金融的人民性、普惠性,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金融动能。”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莫秀根认为,统一法人模式是风险化解与资源整合的关键路径。部分地区通过省级统一法人农商银行模式,将分散的县级农信社整合为省级法人机构,集中处置不良资产。联合银行模式则在保持县域法人地位的基础上,构建“小法人+大平台”的协同体系。部分地区采用该模式,通过省级联合银行统筹科技投入、产品研发与风险防控,县域农商行保持独立法人资格,保留服务本地经济的灵活性。
江苏农商联合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胡建斌认为,随着经济结构加速调整、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省联社与基层农商行法律关系上的错位、管理体制上的争议以及农商行自身粗放式经营等矛盾日益凸显,导致新的金融风险积聚。发展出题,改革作答,新一轮农信社发展应运而生。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坚持农村中小银行支农支小定位,“一省一策”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与此同时,金融监管总局农村中小银行监管司撰文强调,支持配合省级党委、政府“一省一策”推进农信社改革。
“‘一省一策’是目前农信社改革的重要策略之一,其核心在于根据各省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改革方案。由于历史沿革、管理体制、风险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各地农村信用社面临的挑战各不相同,采用统一改革路径难以精准施策。”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杜阳表示,通过“一省一策”推进农信社改革,可以在制度设计的框架内,尊重地方金融生态,因地制宜推进改革。
坚守服务
农村中小银行是我国县域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服务“三农”、小微企业和县域居民的主力军。这类银行扎根农村,网点密集,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有服务优势。
杜阳表示,农村中小银行涉农金融服务直接关系农业生产发展、农民收入增长和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的实施,是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力量。尤其在中西部和欠发达地区,大型银行布局相对有限,农村中小银行具有一定比较优势,不仅为农业种养、农产品加工等提供资金支持,也为农户创业、小微企业发展等提供必要的金融服务,是提升农村金融可得性、改善农村金融生态“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执行者。
总的来看,我国涉农信贷稳步增长。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2月末,涉农贷款余额为51.88万亿元,同比增长8.9%;2025年前两个月新发放的普惠型涉农贷款平均利率降至4.52%。
尽管如此,中小银行在涉农金融服务中还面临诸多挑战。比如,随着大型银行不断下沉服务,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导致个别银行在普惠业务中竞争优势减弱。中小银行服务对象主要为小微企业、农户等,多数主体缺少抵质押物,金融产品和服务往往无法充分满足涉农主体融资需求。
为推动金融资源有效助力乡村全面振兴,金融监管总局引导金融机构优化涉农信贷服务并发布《关于扎实做好2025年“三农”金融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提出,银行机构要针对地方特色产业和农业经营主体的需求,进一步丰富金融产品,优化授信审批流程,在贷款利率、贷款期限、还款方式、担保条件等方面,提供更适配的金融服务。
在政策的指导下,中小银行加快深耕县域经济,增强自身经营管理能力。浙江农商联合银行辖内定海海洋农商银行董事长方勇刚表示,该行立足当地产业特色,深耕渔业金融,创新推出“渔船贷”等特色产品,全力支持远洋渔业和水产加工企业发展。同时,深化渔村信用体系建设,实现对5.7万户农户的小额普惠贷款授信全覆盖,授信额度达68亿元。多年来,通过创新金融产品和优化信贷流程,银行加快推动乡村建设高质量发展,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金融动能。
莫秀根表示,特色产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银行应深入调研农村特色产业,在制定差异化金融服务方案的同时,还可以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为核心企业及上下游农户、合作社等提供综合金融支持,促进涉农产业集群发展。
监管有力
中小银行作为服务地方经济、中小微企业和居民的重要金融力量,其稳健运营关乎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实体经济的发展。天津农商银行风险管理部总经理赵剑表示,中小银行的风险不仅受外部宏观因素的影响,更与自身发展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密切相关,分析中小银行风险的生成根源,才能在关键环节“精准拆弹”。
在复杂多变的金融环境下,中小银行做好“治已病”与“防未病”工作意义重大。“‘治已病’是对已暴露的风险与问题的精准纠偏。个别中小银行出现不良贷款攀升、公司治理混乱等问题,根源在于治理机制存在缺陷,致使银行偏离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莫秀根表示,“防未病”则是前置风险防控,防患于未然。中小银行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更需筑牢风险防线。
金融监管总局农村中小银行监管司相关负责人表示,要坚持“治已病”和“防未病”相结合,下好风险防控“先手棋”。提升穿透监管能力,既看“表”又看“账”。在风险防控上,要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对银行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开展动态监测和预警,优化信贷结构,避免其过度集中于高风险领域。
莫秀根表示,要理顺治理架构,明确理事、大股东权责边界,建立关联交易防火墙,对违规行为追责问责。监管部门要协同施策,精准处置,提升穿透监管能力,不仅关注金融机构财务报表,更要穿透业务实质,掌握资金流向和底层资产状况,对潜在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处置,防止风险累积成势。
“各省农村金融机构面临的实际困难有所不同,如一些省份需要重点解决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问题,而另一些省份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更需要资本补充或厘清股权结构等。”兴业研究公司银行业高级研究员吕爽表示,为充分化解存量风险,地方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需要充分协调好各方资源,平衡好各个利益相关方的权责,重点梳理省联社股权结构、建强公司治理体系、厘清与下属行社的业务分工、明确省联社的重点业务范围等。
来源: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