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交平台上,“19.9元开出高价甜品盲盒”的笔记点赞量轻松过万,探店博主沉浸式拆剩菜盲盒的视频播放量超百万次。如今,临期食品盲盒,也就是剩菜盲盒,正成为年轻人追捧的新消费方式,越来越多的餐饮商家也纷纷试水,将当日未售完的食品打包出售。
在“万物皆可盲盒”的时代,剩菜盲盒作为一种新型消费模式,成为新宠,有其必然性。从消费者角度看,它契合年轻群体追求新奇体验的心理,既能以实惠价格购得食品,又能享受拆盲盒的好奇与新鲜感。其低价特性更让消费者觉得物超所值。从商家角度而言,有助于降低库存压力、挽回经营损失,还能减少垃圾处理成本。从社会层面讲,对剩菜的合理利用传递出节约粮食、反对浪费的环保理念,有利于推动节约型社会建设,不失为消费创新之举,有利于实现多方共赢。然而,剩菜盲盒看似美好,因其临期性和盲盒的不确定性,食品安全、质量及监管等方面存在诸多盲区,也诱发了食品安全风险隐患。
剩菜盲盒走红,安全隐患不可“盲”。剩菜盲盒与正常购买的食品不同,消费者购买前无法直观查看食品状况,难以判断新鲜度。像奶制品、肉制品等保质期短且易腐坏的食品,高温下若未及时冷藏,极易变质,食用后可能引发健康问题。部分不良商家在保质期限上玩文字游戏、打“擦边球”,甚至故意模糊处理,更有甚者公然出售过期食品。此外,临期食品储存条件不佳或消费者未按要求加工食用,都会增加食品安全风险。
剩菜变盲盒看似充满新奇与趣味,但质量盲区也是一个问题。部分剩菜盲盒未标注保质期、生产日期、包装日期及贮存条件等关键内容,消费者难以了解食品真实情况,买到变质、过期食品的风险大增。盲盒内容随机搭配,消费者可能买到不符合自身口味、饮食习惯甚至过敏源食品,造成浪费或健康损害。个别不良商家还借盲盒之名,将劣质、发霉变质食品混入其中,以次充好牟取暴利,损害消费者权益,破坏市场环境。
监管上的盲区同样不容忽视。目前相关规定较为原则性,缺乏具体执行标准,临期食品界定、贮存条件、标签标识等关键环节标准缺失,监管部门难以精准执法。剩菜盲盒动态组合、线上预售的特性,使传统监管手段难以有效覆盖,部分商家随意将“当日现制但未售出”的食品与“真正临期食品”混同销售,模糊安全边界,威胁消费者权益。
盲盒形式可“盲”,但品质与食品安全绝不能盲。尤其是剩菜盲盒作为食品,其核心还是在于让消费者吃得好、吃得安全,这就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守牢食品安全底线。监管部门应加强监管,尽快出台详细行业标准,填补监管空白,让监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商家要坚守诚信底线,清晰标注食品信息,以优质产品赢得信任,不能为了一时利益而损害消费者权益;消费者自身下单前也需冷静思考,结合实际需求购买,并保留好消费凭证,以便在出现问题时维护自身权益。唯有如此,才能让消费者吃得放心,剩菜盲盒乃至整个盲盒经济走上规范发展之路,真正实现多方共赢。
来源:经济观察报